山西:全力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谱写造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绿化、彩化、财化有机结合,以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丰富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大力弘扬“右玉精神”,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确保成活成林见效,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平台
紧紧围绕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的目标,坚持“绿化、彩化、财化”同向发力,推动建立健康稳定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努力实现林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是整体谋划布局,夯实国土绿化“四梁八柱”。站在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奋进新征程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草生态建设工作,着眼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促进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大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整套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的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国土绿化步伐的通知》等文件,对国土绿化建设重点、机制体制、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新时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全面科学系统治理,构建稳定林分结构。在工程布局上,坚持整山系、全流域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科学布局、系统治理。在工程实施上,通过科学制定措施,强化造林工程、灌木林改造、退化林修复、补植补造等项目管理,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宜抚则抚,着力构建多林种、多树种、多景观、多功能的健康稳定高效生态系统,改变生态脆弱现状。
三是大力培育林业特色产业,扩宽群众增收渠道。按照“东药材、西干果”“小灌木、大产业”的产业发展构架,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经济树种,引导农户自主经营或通过林地荒山等入股分红的方式广泛参与,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效经济林产业基地,推动供产销一体化发展,创立产业品牌,拓展产业市场,提升林业产值,增加群众致富途径。
二、坚持多措并举强管理,筑牢工程建设质量根基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治理的强有力武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形成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推动林业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林业生态建设整体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山西林业工作在国家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同时结合省情、根据自然地理区位及生态功能区划启动实施了各有侧重的省级重点工程,通过规范化管理、高标准建设,在持续改善山西生态面貌、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制定出台系列工程管理制度规范,以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为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在国家相关制度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山西实际,分别出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细则、技术规定、检查验收办法等管理规范;研究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地造林等系列营造林技术地方标准;印发《山西省植树造林(种草)工作导则》,推行招投标制(贫困县实行议标制)、合同制、监理制、财务审批报账制等建设管理制度,成为推动工程建设朝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方向阔步迈进的技术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是科学确立四大重点治理区域,定位定标、分类施策推进全省生态建设。统筹国家和省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围绕环京津生态屏障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区、交通沿线通道绿化四大区域,优化布局,全面突破。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以临汾、吕梁、忻州三个市的23个县(区)为重点,着力构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恢复吕梁山良好生态面貌;环京津冀生态屏障以晋北、晋西北和太行山纵深为重点,突出风沙源区和雁北盐碱地区生态治理,拱卫京津冀生态安全;重要水源地以汾河、桑干河、漳河等十条河流源头为重点,加快推进植被恢复,切实维护“华北水塔”安全;通道沿线荒山绿化,以高速公路“四纵十四横十二环”、重要国省道和旅游公路两侧补空档提景观为重点,形成连绵不断的片区工程循环线、循环圈。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树种资源,着力营造混交林,促进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乡土阔叶树种资源,科学开展良种繁育,同时积极开展树种引种和驯化工作。结合树种组成优化,总结推广实用造林模式,大力营造混交林,栽植兼具景观和经济价值的山桃、山杏、文冠果、丁香、双季槐、皂荚、杜仲、连翘等乡土阔叶树种,打造生态经济林基地;结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退化林修复,采取针中补阔、抽针植阔、阔中栽针的方针,增加彩叶树种比例和混交林比例,推进林草生态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积极转变。
四是持续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全面提升基层队伍素质。每年围绕强化基层队伍素质建设,组织开展覆盖全省各市县的林业生态建设技术管理培训,全面解读新政策、新理念、新技术、新要求。同时,按照网格化、责任化、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工作思路,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包县、包任务、包质量,长期深入工程建设一线,宣讲政策、落实规定、推广技术、释疑解难、跟踪质量、督促整改等,呈现出“大培训促进大提高,大提高支撑大工程,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生态建设新局面。
三、表里山河增颜值,生态美好壮丽形象初显现
绿色山西底色更浓。全省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8.03%增长到2015年的20.5%,2018年达到22.79%,形成了晋北防风固沙及景观林建设区、吕梁山中段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重点区、汾河源头及上游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恢复区、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防护林示范体系、太行山南部水源涵养及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区、运城盆地及中条山林果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区等多个工程板块,生态脆弱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过去以黄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山西呈现出绿色大增、景色大变的喜人景象。
城乡环境显著改善。以全域绿化为出发点,提升身边生态景观,组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森林乡村、生态文化村等的创建活动;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基础,推动实现市郊森林公园全覆盖,逐步打开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渠道,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健身康体、徒步观光等提供好去处。如今,太行山是树的海洋,更是花的世界;吕梁山已形成了百花迎春、绿荫护夏、硕果映秋、松柏伴冬的四季景观;绿色汾河春季万紫千红、秋季层林尽染,美丽山西正在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
增收致富前景光明。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全省形成了北部仁用杏、中部核桃、红枣、沙棘,东南部连翘、皂荚、双季槐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集群,调整了产业结构,提升了经济效益。在云州区、阳高县、浑源县仁用杏栽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杏仁3000万公斤,带动近10万农民就业。我省沙棘资源丰富,近几年按照“小灌木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将沙棘林改造纳入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把昔日无人待见、土得“掉渣”的沙棘树变为当地百姓的“摇钱树”。“公司+基地+村集体+林权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的推广,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稳定的保底收益和合理的股份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勃勃生机。
新时期我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扬“右玉精神”,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开展大规模系统治理,进一步保护好华北水塔,巩固好京津冀生态屏障,为建设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秀美山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山西省造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