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现场 程智鹏:文化产业与园林景观
11月19日,2017年第七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进入到第二天的议程,会上进行了十余场的演讲。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设计院院长程智鹏发表演讲《文化产业与园林景观》,以下是现场报道。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设计院院长 程智鹏
大会现场
程智鹏: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题目是文化产业融入风景园林的探索与实践,这个题目挺大,因为我觉得首先文化这个词的定义对我们来说就很模糊,我总觉得像空气一样,它在哪里,好象在,但是你没有摸到,但是你说它没在吧,它又随时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尝试把它放在产业的角度来看。
文化产业有它的定义,美国叫版权产业,在日本叫内容产业,英国韩国叫创意产业,包括了影像、动漫、工艺、设计、雕塑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个范畴,文化部第一任产业司的司长提出来,我们这个阶段应该更提倡文化产业,而不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其他的名词。
而风景园林有一个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属性,是一个多重学科领域,就像前面几位教授讲道德,跟很多学科的知识相关,跟他们的方法论有很深的关系,我们需要去融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拓展风景园林的发展。从战略级别,有生态评估、风景评估,一系列更新计划当中的先导。从区域级别来说,有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滨水区。在城镇级别,可能是平时看得更多的公园的建设等等。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的几个部分,战略级别是生态策略和风景评估,区域级别是城市双修与绿色基础设施,城镇级别是文化旅游和田园综合体,这几块应该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热点,从生态文明到生态文化,再到我们的文化生活,应该是说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就是风景园林的每一个层级里面。
其中我们讲到第三个层级文化旅游和田园综合体,都知道很重要的一个热点,乌镇从一个典型的农耕小镇经过一系列的梳理,把它的特色打磨出来了,引入了戏剧文化,办了一个戏剧文化,再后来引来了互联网大会,升级到了一个互联网小镇,很成功的把文化、旅游和科技融为一体,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了民生和福利,所以我们认为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是结合得非常好的,以文化来创造旅游,以旅游来体验文化,文化和旅游相互渗透,让文化有动感,让旅游有质感,因此在这么一个了解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实际的过程当中是有一些表现的,而不是完完全全像空气一样。我们公司所出版的《文化造园》的书里面我们是这样理解的,风景园林自古以来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文化和历史载体,反映了特定时代人类的文化,在当下风景园林承担了更广阔的生态和文化的责任,作为我们生活的场所和场景和环境,跟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文化是场所和环境的特质,这个方面 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实践,在很多的商业住宅的项目里面都会应用到这样一些知识和手段。比如在万达嘉华酒店里面用到一些民俗和宗教的文化,在深圳的社区里面,用到了客家居住文化。在孝感的商业项目里面,用到了婚庆场景和文化,在深圳南科大校园的设计里面,用到了生态、开放校园文化。除了南科大更接近我们的想法以外,其他的商业项目并没有找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感觉,所以我们又进一步去了解文化的范畴,其实文化有四个类型:最基本的是行为文化,我们都很清楚的能够看得到,以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第二是物态文化,摸得到的具体事物,如衣食住行。第三是心态文化,与我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第四制度文化,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解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再一次的去反思,其实当有场所和环境远远是不够的,说实在的文化其实真正的是人,没有人那么这个场所和环境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又进一步的认为文化是在有特质的场所和环境下,人的生活行为的一个方式。回到产业的视野来看,从十六大开始,国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过国,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我们看到跟文化相关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了。16年文化产业相关的产值达到了3万亿,在GDP的比重占到了4%,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意义呢?已经接近了支柱产业达到6%,实际上文化产业是一种战略资源,一带一路为什么很注重文化自信,很注重文化输出,之前很关注欧美对我们的文化侵略,包括韩剧,是有高度价值的战略资源。同时文化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也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是一个可以实体化的,所以在我们国家新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布局的时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实际上国际上认为GDP达到3千美元就有很强烈的文化消费的冲动,中国的GDP达到5千美元,超越了这样一条界限。但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里面平均占10%左右,其中像美国,特别强的达到25%。在其他的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美国的份额已经占到了43%,所以文化产业在我们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
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基于一个升级换代,原来世俗的要让它变得更压,原来高高在上的要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所接受。计划消费的模式,实际上正在转变为随机消费,从大宗单次转变成小额多次,所以文化宏大的感觉要变成一些小的细微的产品。我们接受的方式从单一途径变成复合来源,从单向接受到综合体验,也从符号化变成了场景化,方式从观赏性变成了体验性。
要达到这样一种变化,现在我们看到很清晰的一点,需要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实现前面所讲的这种变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是我们现在文明进程的一个主旋律,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来形成双轮驱动,从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我们随着ARVR人工智能等等逐渐的出现,实际上文化产品科技产品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就像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台智能手机,是纯粹的科技产品还是文化产品,这个界限很模糊。在产业来说,像旅游、电影、动漫、游戏,这些科技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这种发展还会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重要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产业发展必然的方向,我们看到的私塾、书院、汉服、明式家具、道医养生,佛学禅修、民俗体验等等,是骨子里中国文化发展必然的方向。但是这种方向必然要从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我们刚才讲文化的定义很模糊,但是我们实际上是有以文教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看我们国家的重要的决策,像一带一路,特色小镇,海绵城市,这些词非常的直观,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词非常的亲切非常的直观,我们国家的宏愿都变成了非常的具像,非常的好理解,那我们产业文化是不是还要做非常玄幻高深非常不接地气的动作呢。
所以我们进一步的去思考,文化是不是具有某种特质的场所、环境、产品、过程的影响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再回到风景园林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我们认为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结合点就是文创文旅,没有了创意生活就像白开水,同样的喝茶,用一次性纸杯和紫砂壶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文创就是将创意将文化融入日常。
讲到文创文旅,可能大家都知道台湾做得很好,台湾是我很喜欢去过周末的地方,堪称全域文创全域文旅,从美食、小村镇,文化创意产业园,诚品书店,还有话剧、影视、动漫、音乐等等都在影响台湾的旅游产业和风景园林,非常的深入。基于对台湾的认知,我们中国其实应该有更好的资源,我们有一地一脉的资源基础,还有一脉统领这样的产业实力,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要打破这种行业的隔阂,以文旅驱动全域文创资源IP化和全产业链式发展,所以我们提出来这样一个概念,是以生态打底,策划先行,文化为神,产业为形这样来组织一个文创文旅项目的规划设计和产业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我们也做了一些项目的实践,我们认为文旅可以在四个层面有很好的切入,首先是历史老城区,文化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还有一些未开发的需要开发的资源,我们在西安做了这样一个尝试,要做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四位一体,在这样的一个14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首先开展了生态的评价和风景的评估,力求把基础先保留先打好。在保护生态的基地和文化廊道的基础之上再来做开发的引导,以绿色、宜居、可持续的环境来带动区域的发展,我们相信有了这样一个规划,他的环境和文化的吸引力会带动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全域旅游,在地区资源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并且能够以创意的集聚,来推动文创文旅发展的时候,我们认为有这样的一种策略。在顺德的逢简水乡做了一个规划,很有特色的闽南水乡的环境,首先是整治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整理28公里水上游赏路线的古水乡遗迹。整理住宿、餐饮、特色产品等配套及营商环境。最后是发展水上休闲运动及赛事,以旅游的这种线路来组织这个区域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个层面,文旅小镇,规模可能会更小一点,已经有了旅游的基础,产业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需要从目的地开始转型,以梁山影视文旅小镇,以水梁山IP引导小镇建设,影视拍摄与餐饮、住宿、娱乐功能结合,影视配套产业带动民生经济。
第四个层面,是资源平凡区,因为平凡所以可塑性会比较强,可以通过文创去引领实现1、2、3产的联动和发展。其中一个都江堰柳街生态农业小镇,目标是川西旅游集散地,现代农业、公园化苗圃、大地风景田园、农牧体验、物联网菜园,农副产品加工及品牌,旅游补给站、房车营地、养生度假小镇,艺术村,田园影视基地,林盘总部。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热点去打造,像杭州的电竟数据小镇,电竟数据体育竞赛场馆。
以上就是我们对文化的一个认知过程和所做的尝试和实践,我们认为风景园林天然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属性。在文化和科技双引擎驱动的格局下,风景园林远非狭义理解中的绿化、造园或者是景观,应该是作为区域建设与发展的生态基底、科学规划、文化落地的第一把抓手,应该引领它的发展,从策划规划到投融资到设计建造,产业引领、运营管理,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
以上是我的想法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