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现场 刘柏宏:地区尺度观点发展兼具在地纹理的城市更新

2017-11-19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298 次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2017年第七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上,台湾景观学会名誉理事长刘柏宏发表演讲《地区尺度观点发展兼具在地纹理的城市更新》。

台湾景观学会名誉理事长刘柏宏演讲

大会现场

刘柏宏:谢谢!我是刘柏宏,来自台湾。何老师的介绍非常开心,可以到这边来跟大家分享台北的经验。台北跟大家最近的距离,三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台北,所以有机会的话可以到台北看一看。台北其实不大,从地区尺度的观点来看看今天大会主题的题目,看看台北的经验,这些经验跟我都有关系,花很多的时间在经营。

从第一,台北最老的地区万华来跟大家分享。这是台北的第一庄,只剩下的一口老井,画面上三个老很快老的建筑,在万华这个地方将近150年到200年的历史,是第十代到第二十代杨家的祖籍。到台湾去这么漂亮的三合院,明年的现在这个房子可能就被拆掉了,这个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地区,一个充满很多水的地方,原先有六个庄头在西边,当然从大陆到台湾去的,大家都会住在水边开始做农作物。再后来就剩下旮旯(音)个庄头。台湾的土地很多在市区里面几乎都是私有的,都是私人个人有的。这个房子为什么会被拆掉,我们在做整个地区的计划盘点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在做都市更新,有一个项目要把这个房子变成新的建筑物,当然每个房子从一层楼要变得很高。合院里面原来三口井,现在变成只有一口井,剩的那口井非常的漂亮,到现场去看都会舍不得,因为更新这口井会被拆掉。

这就是新的建筑物项目跟老房子套叠图,那口井原来政府指定被认为是古井,所以可以保留,会移到新的建筑物的角落,让很多的专家学者觉得为什么井可以移走,因为井下面的水移不走,所以这口井移到另外的地方,就会变成井上面的一个造型,下面的水就不见了。

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感想,都是更新但是会变得很多生活纹理不见了,我们会跟政府讲这个事情,这种感受让我慢慢知道说,我们要先前一步,让开发的项目说知道有一些好东西应该要留下来,所以就把这件事情记到我要做的项目上来。

这是第二个位置,是台北的景美地区,在水的旁边,叫景美西,将近清代大陆就移到那边去住的,住了两三百年了,这个地方山坡地很多,旁边有两个山系,这个地方非常有趣,是在东莞的南边一点点,假如跟你们讲一个人住在里面你们应该比较熟悉,就是前一阵的总统马先生就住在这里面。我们发现这个地方有非常多的历史纹理,尤其是跟水有关系的,有四条非常重要的水系,图上可以看得到,一个是万盛溪,还有两个灌溉系统,这是水系的部分。第二个部分,以前有很清楚的铁路系统,从台北的市中心往这个地方,所以有一条铁路是万新铁路,现在去台北看不到这条,因为改成一个美国总统的名字,叫罗斯福路,从以前的铁路变成公路变成现在的马路。其实以前的历史发展,有很多很好的以前生活纹理在这里面,这样一个纹理能不能在陆续城市更新的角度里面被留下来,所以我们开始慢慢来调查,这是从清代就有住民在这边发展,1690年到现在2017年,这么大的时间,一个大时代的历史的见证,一个是清代,从清代的时候,这里大部分都是空的农地,整个丘陵延伸下来的一个地形。后来慢慢开发,更多的居民搬进来以后,把这里变成更多人住的地方,里面的农田当然变少了,还是可以看到里面水的纹理是留在这个城市里面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看的状况是这些纹理也不再可以看到水的样子,水在台湾,从溪流的概念来看,不用它的时候都会加盖,加盖到马路下面,很多的道路非常的曲折。经过这样一个探讨以后,因为原来的纹理跟现在的环境可以关联在一起,能不能说服这些在地的民众在更新建筑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纹理放在都市环境里面,所以就提了这样一个想法,让项目照顾原来在这里水的纹理,或者是在这里以前生活的纹理,可以提出来的双赢的角度。可以看到这张分析图,有很多的红色的点和黄色的点,这是在景美这个地方最容易淹水的地方,这个地方能不能变成是一个治洪的地方,原来这个地方基地,现在目前是一个废弃的营区,宪兵不在那边使用了,政府就收回来,变成一个治洪池,现在施工也快完成了。在这个公共空间里面留下来可以变成治洪的地方,很多社区城市里面应该把这些概念放在都市里面做出很好的系统,这是大的所谓治洪的概念。我们看到这些公园也会做一些调整,让它有复合使用的机会。

怎么变成未来跟都市更新有关系呢。这张图做了分析,在大图里面,有颜色的块状当然是有建筑的地方,有紫色或者蓝色是未来可以更新的机会,这些房子有机会或者是有可能一定会做调整,那基地会不一样,很多的项目就会改变。

要更新改变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跟社区的民众沟通,它跟原来水的纹理有没有机会做套叠或者恢复以前水痕迹的机会。看看我们下面的一个想法,参与式的规划方法,滚动式的串点,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佩刀之下,历史空间跟记忆的保全,跟社区居民谈。

这是我们初步的成绩,蓝色的系统绿色的系统,公园、学校套叠在地图上面以后,我们发现是有一些机会在更新的基础之下,我们可以让民众,可以让原来关心这些纹理的专家学者可以一块来一起讨论,未来这件事情的可能。所以我们就发现里面其实有很多的零星的在社区的空间都被遗忘在社区里面。用社区的角度跟这些居民,周边的居民做讨论,让这些被遗忘的空间能不能恢复到以前的环境,也可以让社区更多的绿色环境出现。北边有三系,南边有三系,中间是三系里有的平原,山跟水,绿跟蓝可以做更好的关联。把这些区位变成一个轴带的思考。一个区有主题有方向,要下乡跟社区做沟通,要去社区做更好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一步一步在做所谓的更新,从上而下要所做的工作,要花很长的时间,这些项目不赚什么钱,但是赚很多改善环境的机会。

大概六个区做这个事情,刚才我提出的愿景,从这些特色里面找到20个在社区里面,空间项目都不大,但是都在生活的点里面,每一个邻居都可以坐下来聊天讲故事,这样的小点,可不一点一点来改变,去年完成了里面的两个点,今年会完成三个点,经过三年五年把20点串联在一起,让民众知道这些改变是有可能的。最重要其实还是有一些新的建筑物会进来,举这个例子而言,这个例子在编号第五点第六点,还是有一些新房子的项目要盖,建筑师跟当初原来住在旁边的这些社区民众。我们跟社区的住户,跟建筑师还有景观设计师做沟通,能不能提到整个地区跟水有关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系统,已经有很不容易保留下来还看得到水的地方,是不是可以留下来,有没有商量,所以跟建筑师做了一些商量,这个建筑师是这批民众所邀请所委托的建筑师,他可以不听我们的建议,但是根据沟通,他原来的设计不见了。提出更有景观的效益,加盖起来,经过三四次的沟通,现在他们也听到我们的建议,所以方案已经改变了,这个水郡会留下来。这都是民众原来不知道这个地区有这么多水的文化,因为这样很多点都被盖起来了,以前的故事在哪里,用这个故事给民众做说明,他们也会被感动的,这个项目跟万华项目就是不同的命运,万华的水不见了,这个项目上面我们可以留下来。

编号19号的地方,刚好水郡在公园下面,其实原来社区也不知道,在这一个行政区的领导,他发现这个公园下面是原来他们以前小时候常常玩水的河道,他觉得能不能在这样的机会里面,把原来生活的河道打开来,所以我们也申请了一个计划,把原来在公园里面,通过公园的管理单位做了讨论以后,终于有一个机会把这个水也打开了,我们先前不敢打开很多,所以打开将近5公尺左右。经过一年的观察,大家都觉得打开了以后,并没有什么困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问题,所以这个领导就说,他要跟市长见面,说能不能更长一点,现在已经计划把五公尺变成一百公尺,所以这个水道要变得更长,原来是将近1.5公里长的水道,这一次从五公尺做到一百公尺。有什么好处,除了可以把原来的纹理恢复以外,其实有一个很好的制衡的机会,公园的蓄水面积增加了,平常使用的公园,也可以变成很好的一个蓄洪的机会。把文化找回来,把原来小时候住在这边的邻居们生活的记忆找回来。

这样几个例子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可以变成这个画面,有一个小片断让大家看一下。自然资源历史资源的套叠,还有以前原来的产业,这是景美溪,是一个很重要的水系统,我讲的是一个参与的过程。通过什么样达成共识,就是这样的一个布置,选择好几个晚上到社区去做一些社区参与的活动。这是社区小公园的活动,让社区民众一块出来体验,可以在这边休闲,可以体验未来生活的机会。布置一些桌子、椅子,吃饭以后可以一块讨论,未来做成很舒服的绿地公园,让孩子知道原来小时候我们是有水经过的地方,这是一些老照片,让居民走出来。那天过程他们非常的开心,原来晚上没有人在这里,现在有一些灯光,有一些人讲故事,可以坐下来聊天。通过这个让社区居民知道,其实我们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关心的是大家生活里面有什么样的机会,让小朋友体验一下水跟生活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游戏小朋友就可以提出他们对这里的想法,用模型讲出他们的心愿。一年做了九次的参与讨论,可以看到这些居民在这样的讨论之下得到更美好的愿景。当然我们是希望这些事情可以落实,让这些体会变成都市社区生活的一种方式。街道可以设游戏场,巷弄可以变成吃饭的地方,从经营的角度,从上而下讨论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讨论出愿景和计划。

这是刚从社区讨论出来的想法,要把它讲成都市设计的原则,所以不是很多感性的东西,感性变成理性的法规,这八个法规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落实。这样一个过程,经过一些示范区可以来进行,然后是一些细节。这些都是透过从上而下,让政府知道说什么事情可以做。

再有一个案子,台北都会的一个地方,台北车站,这个地方叫做西区门户,这里有一个车站,这里有两个红点,比较小的点,台北老城时候现在遗留下来的北门,红色大一点的是火车站,1905年的时候火车站。这是1957年的变化,面积大一点,跟北门的关系。火车站要变得更巨大,图上看到有一个红色的,目前是现在使用的台北火车站。这样的火车站,在计划里面,叫做西区门户,我们希望从五点系统的可以看到,历史性都是景观的落实跟景观保存,在这样的角度之下,也要回应气候变迁的生态城市,当然也是一个包容多元化的平权城市,很多东南亚的朋友每一个礼拜天都会在火车站聊天,火车站中间一个休息的地方,礼拜天充满各国异国的朋友。从科学的环境分析,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有一些更好的构想,让它的的整个都市环境跟计划,可以在刚刚的前提之下完成。所以构造出几个系统,最主要的是火车站要有原来的历史,要是公共参与,要多元化,是一个韧性城市的架构。现在火车站现况蛮乱,怎么样通过这样的系统串联更好的空间,提出几个构想,一个是连接,我们要趋向自然,整个绿地可以串到河边,是淡水河,整个控制出一个地景,北门做出发,这是我们现在提出来的一个方案,也跟民众跟政府在沟通当中,这个计划也是要进行两年的时间,现在已经进到第二年的下半段。这是我们刚提到的北门,这样的北门就可以看到,台湾的文化跟中国大陆文化是很贴近的。在北门1890年的时候有一个城门的地方,但是在我小时候到去年为止都是这个样子,北门被高架围在里面,围了60年的时间,后来这两年谈西区门户,就从这里开始启动,让交通的量变少,让北门环境做更大的调整,北门调整都是更新的第一个大动作,有没有发现高架桥不见了,北门周边的道路,用一个台湾过年的时间,用十天时间就拆掉了,时间是相当有效应的,现在是一个公园,这就是有魄力想要做城市更新的一个概念之下,可以把文化也展现出来,这是第一步动作,这个动作赢得了台北市市民很大的赞赏,这个公园现在很多人都去看,但是整个系统来看,其实整个城墙跟火车站的系统要变成可以落实的,提出了都市设计准则,让北门永远是现在目前的样子,跟火车站的关系有深刻的连接,要解决火车站普遍绿地不够,要做非常好的整合,用一个片子来讲这个过程。

这个地方也把它称为台北绿洲,红点是北门,大红点是火车站,经过四代火车站的变化以后,我们希望未来的火车站可以变成是台北的绿洲。还有高铁,每一天平均的运量22万人,现在是36万人,这是现在的样子,在这个计划里面把公车站也做了更变。这是车站的下面,像一个大迷宫,常常也有朋友会问我怎么走。我们希望整个可以变成更绿,这是当初拆北门的样子,把原来的交通打开来变成一个广场,还有铁道变成铁道博物馆。所以以后我们就希望他是恢复原来火车站的构造,让火车站与北门的关系更亲切,把地上的障碍物拿掉,变成更好的一个通道,更多大面积的绿化,做下沉广场。北门跟台北火车站原来没有面对面,现在已经互相可以看得到了。现在在旁边的还有一些闲置的空间,以前都是老房子,现在通过一些都市设计改变,可以看到把老房子留下来,变成非常好的休息的空间。这些项目透过将近12场跟民众不断的做沟通,才得到民众的支持,但是现在还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最大的土地使用的地主是台湾铁路公司,台湾铁路公司希望在这边有大的开发,但是这些开发还是会影响绿地、人行空间,要通过不断的规划和讨论才能让台北绿洲落实。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以后大家到台北区我们的车站会更人本,更友善,欢迎大家到我们台北车站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