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开展“一江两岸”城市设计谋划城市立体蓝图

2017-08-27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188 次

  台州市是我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台州市组织开展《椒江一江两岸地区特色风貌和整体城市设计研究》,通过系统性的城市设计,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强化地域特色,实现提升空间品质、凸显城市特色、丰富文化内涵等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基本思路

  依据我部在今年3月发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台州市探索面向新时期新要求的城市设计价值观及工作方法,坚持城市设计与控规相衔接、与项目策划和实施相协同的理念,将控规和城市设计技术导则相结合,精细化管控城市空间,切实提高城市设计的系统性和实效性,确保特色空间在项目开发中有效落实。

  1.构建空间共识

  强化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的顶层引领作用,把握“一江两岸”的自然格局,以未来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从人本视角出发,打造一个环山拥水、绿色宜人、明朗有序的空间格局和风貌结构,作为整体层面的空间特色共识。

  2.注重分层传递

  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工作的系统性、传递性和实效性,各阶段及层次突出自身重点,使设计意图明确、逐级深化、不断优化提升。

  3.强调有效落实

  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城市设计确定的精细化空间要素落实在刚弹结合的规划管控体系中,制定务实理性、易于操作的行动计划与开发模式,推动项目建设、招商与运营。

  主要内容

  基于“一江两岸”是台州市山海水城要素最集中区域的特质,秉承“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文化+更好的生活”的理念,形成“一个山水环、两条滨江带、五条文化脉、八条生态廊、六个特色区”的总体设计框架。

  重点城市设计策略包括:

  1.山水融城,编织绿色空间网络

  一是两线连山。保护山脊线,展现山水底景,打造高线公园、郊野骑行道两条特色游线连通山体。

  二是八脉通江。打造滨江景观带和生态景观通廊,编织蓝绿交融的活力网络,以道桥、索道、水上交通等多元方式联系两岸,提升滨江活力。

  三是绿荫街道。按照2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在城区内部打造密布的绿荫街道网格,强化慢行体验。                          

  2.文化兴城,构建复合活力城区

  一是多元文化空间。保护历史老街,建立主题博物馆、文化旅游体验区,塑造区域文化展示空间,培育形成系统性的文化旅游系统。

  二是特色产业系统。重点构建文化旅游环线、滨江旅游带、现代服务业经济带和特色产业小镇,夯实城市产业动力。

  3.特色塑城,彰显滨江魅力形象

  一是强化天际线的塑造。突出显山露水、滨江集聚、强化轴带的高层建筑分布格局,沿江控制天际线起伏,高层建筑簇群化布局,每一公里都有峰谷变化;强化中心大道发展轴,天际线制高点与中央商务区呼应;沿江界面契合人的步行尺度和视线特征,控制空间开合变化,每300米布局1个小节点、每一公里设置1个大公园。

  二是南北两岸打造不同特质的滨江景观带。南岸重点展现都市亲水的人文活力,北岸体现生态、绿色等自然特质;提供三条差异化的慢行体验路线;南岸优化道路系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滨江带可达性、缝合滨江空间,重点打造中心轴带北端立体通江的开放空间。

  4.分区导控,落实传导整体设计要素

  根据一江两岸整体的山水格局、现状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将一江两岸的整体风貌划分为六种特征鲜明的风貌片区:现代都市风貌区、现代居住风貌区、绿色宜居风貌区、传统建筑风貌区、现代高新产业风貌区、文化创意风貌区。

  5.详细设计,面向实施谋划重点地区

  落实台州市城市设计试点管理工作要求,针对近期实施启动的重点片区及项目情况,对重点地区进行详细设计和导控指引,将总体导控要求向片区及项目进行传递转译。精心塑造城市空间、保护和延续文脉、修复和梳理生态格局,塑造特色突出的城市意象、活动体验及意象感知。同时制定精细化的设计指引,与控规紧密结合、与建筑、景观、市政工程设计及业态策划等工作一体协同,落实城市设计意图、有效指导近期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