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
图为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成都4月26日电 (王波)今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及“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相关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领导,以及国际组织、世界多国政府及城市代表,海内外城市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跨国企业负责人参会,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交流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分享国内外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践做法和创新经验,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路径,搭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平台。
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合并举办,设置开幕式致辞、授牌仪式、主旨演讲、成果发布4个环节。其中,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践”为主题,在四川天府新区设置主会场,在新津区、大邑县分别设置分会场。在主会场举办4场平行分论坛,从公园城市宜业环境、民生福祉、优美形态、治理效能、天府新区创新实践5个维度分享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以“绿色低碳引领城市转型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在四川天府新区设置主会场,在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分别设置分会场。在主会场举办4场平行分论坛,分论坛将从绿色低碳的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4个维度分享城市实践经验。
在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荫凯,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李云泽致欢迎辞。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国家林草局总工程师闫振,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穆娜·莫哈德·谢里夫,联合国系统驻华总协调员常启德,非盟驻华大使拉赫曼塔拉·默罕默德·奥斯曼作开幕致辞。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成都市市长王凤朝主持开幕式。
主论坛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主持。中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刘筱柳介绍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发布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报告(2022年)》,分享公园城市建设的“成都经验”。
“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宜居城市专题工作组在本次论坛正式成立。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为专题工作组授牌,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刘筱柳接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姜晓朋见证授牌。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梁锦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空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空客中国首席执行官徐岗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聚焦城市可持续发展命题,本次论坛先后发布了4项重磅报告及研究成果,呈现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经验。
成果发布环节,联合国人居署发布《未来城市顾问展望》;能源基金会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案例研究》;四川天府新区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发布《公园城市指数2022》。
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呈现出诸多亮点——
首次基于共同主题将开幕式合并举办,有力促进了论坛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组织协调效能的全面提升,传导更为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催生更为丰厚的交流成果。
此次论坛引智聚贤提档升级,邀请到国家多个相关部委领导以及联合国、非盟、世界银行、能源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代表和海内外知名专家出席,全面提升论坛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论坛规模历届最大。此次论坛分别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1个主论坛、8个分论坛,是历届论坛举办以来,会场数、分论坛数以及参会人数最多一次论坛。
论坛成果丰硕影响力高。此次论坛累计发布14项成果,全面展示了成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做法,尤其是在联合国人居署、能源基金会、世界银行与城市中心发布的《未来城市顾问展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案例研究》《中国都市圈协同治理研究报告》3项国际性成果中,成都均有案例入选,有效提升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公园城市建设迈步起势。对标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示范区《总体方案》,编制出台5年《行动计划》,从生态、生活、生产、治理4个维度提出27个方面建设重点任务、69项具体工作举措,编制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等10部专项规划、33项技术导则,构建“4-26-113”示范区建设三级指标体系,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获批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以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为导向,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谋划布局24个先行示范片区,策划包装重点片区项目集群841个,引领带动示范区建设整体成势。
城园相融格局加快塑造。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大力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和“百个公园”示范性工程,水、岸、城一体推进岷江沱江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建设,加快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新增城市绿地1845公顷,天府绿道累计建成615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线贯通,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3%,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打造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低碳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十三五”期间,成都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降低14.24%、21%,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