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解析广州国家版本馆建筑设计:以时代“技艺” 造岭南印象
何镜堂院士
广州国家版本馆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从礼乐格局、大国气象、岭南风物、地域气候等角度,对岭南传统建筑工法进行现代化转译,呈现独特的时代性。
整个建筑形成与山水、自然和园林的深度契合。
理念:
借鉴殿堂式建筑风格 运用“礼制”作为主线
广州国家版本馆,坐北向南、前低后高、逐步升级,整体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人文、地域、自然与时代的融合统一。从俯视的角度,能看到广州国家版本馆按照殿堂式建筑的空间序列,建构清晰主线。这条主线突出中国的礼仪序列,突出文沁阁主楼的主体,组合形成完整的建筑群落体系。
据设计团队介绍,这一布局设计体现中国文化特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殿堂式建筑风格,运用非常清晰的‘礼制’作为贯穿主线,体现中国古代书院、传统殿堂式建筑的文化内涵。”
文沁阁主楼、古树和端砚间构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文沁阁主楼前,专门为一棵200多年的原有古树辟出空间。围绕保留古树,设计团队专门调整建筑群的轴线,使中轴线不会正对古树,而是位于水院偏西北一侧,成为建筑群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位于文沁阁前方的水池,则在池底特别选用了黑色的石材,并在池中安放一尊中国目前最大的端砚。如此一来,矗立的古树格木,恰好与池中墨砚形成“不对称的平衡”组合,在文沁阁主楼、古树和端砚三者之间构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可以说,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上天留下的这一点睛之笔。”
让建筑与山水、自然高度融合。除了主线之外,设计团队将岭南园林的流畅风格融入建筑群落,使得山水、建筑、树、廊等恰如其分,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文沁亭中,有一处书卷石的景观设计值得一提,卷轴背朝主馆文沁阁徐徐向外铺开,在竹简造型的长条形设计上,处处可见源自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运用写意手法寓意中华文化的长久延绵。
何镜堂表示,希望借此传递水墨丹青的意境,借鉴传统水墨写意精神,传递岭南画派水墨意蕴,使整个建筑形成与山水、自然和园林的深度契合。
位于中轴线上亭子里的卷轴。
风格:
建筑群就是第一件展品 展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建筑,既要保留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又要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对于由何镜堂院士领衔的设计团队而言,关键是要能够把两者之间的“度”掌握好。
可以说,广州国家版本馆是一个地域、文化、时代融合的杰出作品。设计团队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两观三性论”理论——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
整个建筑群,既处处传承体现岭南文化精神,又敢于创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审美观念,形成与时代的紧密契合。设计团队放弃传统古建筑繁复的雕砖、雕花等设计,融入落地玻璃、石材幕墙等现代建筑设计,让建筑设计在整体上看上去更为简洁。同时,在色调上又保留了岭南建筑独有的特色,外立面颜色以浅灰、中灰、深灰三种灰色过渡,与青山绿水合为一体,营造出水墨丹青的效果,构造出与水池、植物在视觉上和谐映衬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看,整个建筑群的颜色都非常注意协调性,把建筑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做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何镜堂说。
“既体现了中国、岭南的风格气派,又具有新意,展现出强烈时代的气质——广州国家版本馆是对这一理念的充分实践,是体现文化、地域、时代三者完美融合的作品,高度体现了我们常年扎根岭南大地创作的智慧结晶。”何镜堂说,广州国家版本馆是珍藏民族重要文化基因的种子库,可以说,整个建筑群就是版本馆的第一件展品。“我希望这个展品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成为传世之作。”
选材:
贴合岭南气候 创新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
广州有2000多年历史,岭南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还具有上千年来与海外交流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广州国家版本馆围绕中华版本四大核心功能之一——“保藏”,认真做好版本资源征集保藏和特色版本资源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履行“保藏”功能,设计团队在建筑设计和用料上,将适应岭南气候的现代外墙工法与传统雕刻艺术肌理进行结合,打造传世经典的中华文化殿堂形象。
广州是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气候、风俗、风物与北方差异很大。何镜堂表示,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必须解决好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等问题,体现岭南建筑的风格特点,因此设计团队大量运用了现代的材料、技术、表现手法去实现,强调园内建筑的朝向、通风、防晒、隔热等原则,大多使用耐霉菌和防潮湿的材料建造。
文沁阁的挑檐很深,既有利于遮阳也有利于防雨水。
主馆文沁阁的挑檐很深,从外观上可以看到五个挑檐的设计,既有利于遮阳也有利于防雨水。“我们没有采用古典琉璃瓦,而用石头、石板展现传统形态。”何镜堂说。除此之外,考虑到岭南气候中日晒和风雨的问题,设计团队在主馆文沁阁和其他分建筑之间打造风雨廊,通过四通八达的有顶长廊设计,将建筑群落与园林整体串联起来。“我们注重营造整个建筑群的通透性、交互性,利用现代的手法让室内室外有机融合在一起。”
据介绍,广州国家版本馆的部分建筑,在墙面、屋顶的选材上选用了双重混凝土,中间设置防水层。犹如“夹心饼”的巧妙设计,能很好地达到防潮和隔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