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庄慎: 用建筑把城市变得更好

2018-03-28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326 次

 
庄慎

衡山坊8号楼的日景和夜景对比。 
 

 

衡山坊8号楼的日景和夜景对比。

  在上海历史街道保护区衡山坊有这么一座房子:外墙看上去仿佛都是普通的青砖,白天优雅安静,一到晚上,当穿插在青砖中的发光砖亮起,整个建筑顿时像披上了一件绚丽的时尚外衣,成为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一点小惊喜。这个巧妙的设计就出自同济大学建筑“八骏”之一、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庄慎之手,这个项目也获得2016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之佳作奖。

  作为近20多年中国建筑变迁的深度参与者和改造者,庄慎逐渐成为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也一直为国内外媒体所关注。他曾说,如果工作中有像小花小草一样的小项目时,总是感觉特别的兴奋。日前,在参加由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的“海上畅谈汇讲坛”期间,庄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解释道:“因为这些小项目会让你觉得建筑学是有用而且有力量的,能够为普通的城市创造哪怕一点点更好的改变,这个更加有意思。”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裕妩

  实习生李毅

  从学生到职业建筑师

  从1997年步入设计行业至今,庄慎21年的从业生涯可谓是硕果累累,尤其是在创立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后,其作品“嘉定新城规划展示馆”获2010年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施工管理杰出成就奖”;“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B4/B5地块”获2012年WA中国建筑佳作奖;“衡山坊8号楼”获2016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之佳作奖等。

  谈及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庄慎说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我读高中的时候,建筑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蛮陌生的,当时同学们一般报考电子、计算机、经济和医学等专业比较多,我们班上报考建筑学的也就两三个人,我报考同济大学城规学院的时候也不太清楚规划学科和建筑学科的区别是什么,后来是请教了一位建筑设计院的前辈,才决定报建筑学,之后才逐渐了解什么是建筑学。”

  1997年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庄慎分到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在那里工作了3年左右的时间,庄慎说,这3年让他从一个刚毕业的建筑系学生迅速成长为一个有基础的建筑师。“这3年做了很多项目,也有很多项目建成,在我此后的从业生涯里再也没有这么高密度的项目建成了,这和当时的设计、审批、建设周期比较快有关系,大量的工作让我很快地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建筑师的过渡,而且,因为当时设计院的人也不多,所以,年轻人的机会就比较多,可以直接做项目的工种负责人,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参与了各种类型的项目,所以,后来离开设计院自己开事务所,很自然地就没有技术上的困难,这一点很重要。”

  从独立设计走向独立思考

  2000年底,庄慎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辞职,和柳亦春、陈屹峰合伙创立“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这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独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当时独立事务所在国内还不多,多数人还是在体制内的设计院模式下工作,所以我们当时感觉很自由,当然也有新的目标,就是想做更好的设计,可以更有选择地做设计,当时已经有很多的思考,比如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做怎样的建筑?它究竟是从传统的文化转化而来,还是从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社会文化发展中汲取营养?又如何与国家现实和西方文化相结合?”

  三个性格迥异的设计师一起合作了9年,也进行了不少多元化的建筑实践,最重要的一点是,庄慎慢慢适应并习惯了从设计院体制内的职业建筑师到独立建筑师的身份转换,他说:“随着时间的深入,我从专业角度产生了对于建筑学、对于实践、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新的认知,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彼此有了不同的新发展理念,所以后来大家分开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2009年,经过严肃地讨论后,庄慎离开“大舍”,创办“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成立的事务所名字由两个英语单词构成,意为“建筑的混合”,寓意事务所致力于开展打破界限的多元化的建筑实践。目前事务所共有4个合伙人,“我们的一个大的特征就是实践和研究是结合的,它让我们逐渐地成为一个‘反思型’的事务所,一个思考和设计同步的事务所,因为实践会带领你产生新的思考,比如建筑学还能有怎样的发展,未来建筑师还能做什么等;对我个人而言,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整体,以往的经验和以往对建筑学的认识慢慢转化为方法,转化为隐含在新的思考背后的强力支持。”

  从2014年开始,庄慎开始执行一个像行为艺术一样的“工作室搬家计划”:每一年工作室都会搬一次家。“2009年到2014年,事务所有一个非常舒服而固定的办公场所,后来我们开始做城市研究,我突然有一个念头,上海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城市,如果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它,我们应该更加贴近的去观察它,于是我们放弃了原来那种安逸的办公环境,开始每年一搬,每年到一个我们想做城市研究的地方,做浸入式的研究,因为观察城市普通建筑的眼光不是在于寻找哪个是最完美的普通建筑,而是在接纳无数残缺的例子,这样的观察仅仅通过事先预设或者外来调研的方式是难以做到的。”庄慎如是说。他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留下了很多空间可以被重新使用,于是不断会有各种建筑被重新装修、重新改造,“什么会改变既有的建筑,什么又会改变未来的建筑,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庄慎说道。

  对话:

  中国未来肯定会产生属于自己的建筑思想

  广州日报:你设计衡山坊8号楼时是出于什么样的理念?

  庄慎:我们的设计理念是既不失商业的氛围,又能够体现上海和徐汇区的文化精神。我们觉得上海的精神是非常内敛的,所以希望这个房子白天看上去是很严谨的,有点内敛的,晚上又是很绚烂的房子,所以设计了发光砖,白天它和普通的砖是一模一样的,晚上则会亮起来。确定这个方案后,为了做这个发光砖我们焦虑了几个月的时间,如何把它做出来?因为我们要求很高,不希望它变成一个一看就是灯光的设计,我们希望白天看上去一定是像真的砖一样,晚上则是内部透出来的光。当时选了很多材料,最后选了一种复合材料,通过新的砖块的设计,呈现出了我们想要的效果,建好之后看到很多路过的人在拍照,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下来了。为了纪念这个工作,我们为这款砖还申请了使用专利。

  广州日报:如今很多建筑师疲于埋头赶工,缺少了一些沉淀和思考,这种情况未来会否有变化?

  庄慎:肯定的,一定会产生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因为我们的情况是独有的,我们有那么大的建设量,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实践,这种思想是会慢慢产生的。其实我们已经有很多建筑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当然它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等待,我自己已经看到这个事情正在变化、正在发生。

  广州日报:中国的杰出建筑师也很多,但在国际知名的却不算多,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庄慎:成为知名的建筑师一方面要有真正的好作品,另一方面,它需要有真正的独立的见解、思考和实践,而这需要时间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不会一下突然就冒出来很多,而只有能够沉下心来去坚持研究、去坚持实践很久才会把名声做出来。我相信中国未来肯定会产生世界知名的建筑师。

  另外,这也是一个有关话语体系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自己的、自信的话语体系、讨论体系,你只能够用别人的话语体系,或等待别人像选秀一样来评判你工作的价值,自然你会感到失望,所以一方面是设计研究,另一方面是要大家共同建立起自己的讨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我觉得这一点比较重要,具备了这些条件后自然会听到自己的声音。

  广州日报:你曾说过,最喜欢的就是城市日常的那些状态,如果工作中有像小花小草一样的项目时,总是感觉特别的兴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庄慎:建筑学的道理既存在于投入大的、比较高级、有纪念性、被大家重视的标志性建筑里面,也存在于日常的建筑里面,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中的普通建筑中,比如我们的住宅、办公室,其实建筑学的道理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的房子里面的,要不然它也不能被称为建筑学。

  建筑学的专业运用事实上是可以全方位展开的,它是没有界限的,只要是一次成功的运用都是好的,在普通的房子里用了很好的方法去做了一些有效的事情,我之所以觉得这个更加有意思,是因为它让你觉得建筑学是有用而且有力量的,能够为普通的城市创造哪怕一点点更好的改变。

  广州日报:你设计过很多房子,也做过很多房屋的改造,一直在坚持的理念是什么?

  庄慎:坚持独立的思考、坚持面对现实、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动等等,我觉得我在这条道路上是一直不懈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