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自由建筑报道

绿水青山尽开颜 为世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杭州力量

发布时间:2019-11-01编辑:未知

   生态兴则文明兴。“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杭州独一无二、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保护好、经营好这方山水,走绿色发展之路,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也是杭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所在。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杭州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

近些年来,杭州通过“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等组合拳,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结出丰硕成果。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纷至沓来。“绿色”绘就杭州人幸福生活的生态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小盆景变成了大风景,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熔铸在城市发展中的高度自觉,成为杭州人共同的价值观。

“五水共治” 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水润万物,生生不息。杭州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的角色始终深入人心。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城市工业生产和发展规模扩大,水环境日益严峻,长辈小时候能游泳的河道逐渐发黑发臭。“上世纪80年代,经常从武林门坐船到苏州,沿着运河一路看一路闻,城市段的运河水都是黑的,还带着臭味。”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刚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那些年,杭州也制定出台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开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杭州工作汇报时指出:杭州山川秀美,生态建设基础不错。要加强保护,尤其是水环境的保护,使绿水青山常在。希望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2013年底,浙江发出了“五水共治”总动员令;2014年2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启动“五水共治”重大行动;杭州紧随其后,围绕“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出台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全方位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水问题,还出台《杭州市“五水共治”“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法规,确保治水实效。例如,杭州创建的污水零直排区2.0版,探索出“一楼一策、一户一方案”等原则,实现“雨污彻底分流、污水规范纳管”……

在浙江“五水共治”中,“河长制”是一项基本制度。杭州有市、县、乡、村等四级河长,广大河长从原先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治水、管水、护水的行家里手,有的已经非常专业。杭州“河长制”已成为环境保护的强有力助手。

治水成效日益显现:百姓惊喜地发现,原本掩鼻而过的黑臭河消失了。现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干流水质Ⅴ类达标率100%,最高已达到Ⅱ、Ⅲ类。杭州随处可见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鸟儿归。2016、2017、2018年度,杭州连续三年获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杭州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五水共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致力于解决水环境治理的“根子问题”,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问题,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现如今,治水带来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玉皇山基金小镇、白沙泉并购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一大批新型产业小镇、硅谷小镇、机器人小镇……随着“绿富美”动能不断增强,杭州积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在治水的同时,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五气共治” 让每次呼吸都是享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阔步向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的污染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

对抗大气污染,杭州有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杭州在大气污染治理的道路上,逐渐实现了多种大气污染物融合管制、区域间联防联控治理的新局面——

2013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大气十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治理从单纯治理向防治结合转变,市大气办应运而生;

2015年,为改善空气质量, 燃烧了半个多世纪的“杭钢”半山基地全线关停,这将阻止3000吨烟尘被释放到空气中。杭州率先在全国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

2017年,“大气十条”收官在即,杭州紧紧抓住“减排”这个大气治理的核心要素,率先提出实施“清洁排放区”建设,具体思路和举措被写入市委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8年12月28日,杭州正式对外发布《杭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将持之以恒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行动计划从2018年持续至2022年,全面铺开……

今年6月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致辞中描绘了十几年前工厂所在地区的惨淡景象。“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河流里不见鱼虾的身影。”他说,“关闭工厂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杭州钢铁集团借助数据资源的东风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实现蝶变重生。2018年,集团利润达到35.3亿元。今年春天,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白鹭飞来这里。现在,白鹭在夕阳下振翅飞行,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形象。”

同时,杭州的公共交通网络正在全速“现代化”。杭州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首个“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现已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10年累计租用量超过10亿人次、减少碳排量约30万吨;2014年引入纯电动公交车以来,目前全市拥有新能源汽车13万辆,主城区公交车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地铁线路仍在不断扩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市民幸福感一直在提升。数据显示:从2013年以来,杭州市区PM2.5指标数据持续下降,从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0微克/立方米;根据气象霾观测结果,霾日数逐年减少,从185天减少到40天。

“五废共治” 城乡共融“美美与共”

曾几何时,农村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没有公共垃圾箱,电线乱拉,污水横流……如今的杭州农村可变了样,“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富春江沿岸村庄,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

回顾过往,早在“十二五”时期,杭州就启动了“五废共治”建设,所谓“五废”即生活固废、污泥固废、建筑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行动落到实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推进,全市127个涉农乡镇(街道)已逐步构建起较科学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4436座农村公厕完成综合整治。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杭州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千万工程”在杭16年,“美丽”风景也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在杭州城乡大地遍地开花。

淳安县下姜村以往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困难,周边甚至流传着“有女不嫁下姜郎”的说法。在建设过程中,下姜村通过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保护山林、农房改造等举措,打造山水田园,发展民宿经济。2018年,下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137元,同比增长22.5%,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绿富美”的嬗变……

去年9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在世界瞩目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中国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下称“千万工程”),“千万工程”是对浙江省5600万干部群众的褒奖,是对中国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肯定。

眼下,一场美丽城镇建设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幅“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乡风美、秩序美”的现代田园画卷正徐徐展开。

杭州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如今在杭州1.66万平方公里的杭州大地上,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6.84%、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036公里的绿道连接山水美景,“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已成为现实,并在不断变得更美……

为世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杭州力量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两山”理论由此发端,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杭州的城市管理者们深入学习贯彻“两山理论”,从一开始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2011年1月17日,市委、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环境立市”之路生动清晰。之后杭州陆续审议通过《“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等,接连出台一系列城市发展纲领性文件。2018年,在全市生态环境大会上,浙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指出,杭州必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之都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中国样本,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杭州大地上更加充分展现出来。

杭州的这条绿色发展之路从历史走向未来,自上而下有顶层设计、有制度保障、有群众参与,目光高远,迈步稳健。

今年6月,2019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杭州样本,向全世界充分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中外学者反复提及。国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索尔海姆称:“这个理念十分精妙,走绿色发展道路,将迎来经济发展机遇,社会也因此繁荣。” 杭州在五水共治、蓝天保卫战、净土清废行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公众主动参与等方面的经验和亮点,受到了参会嘉宾的点赞,给世界的绿色发展带来启示。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杭州在迈向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道路上,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世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