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自由建筑报道

生态环境部:我国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生物多样性下降总趋势尚未有效遏制

发布时间:2019-04-27编辑:未知

生态环境部表示,我国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局部区域因开发建设导致的生态退化等问题还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2019年4月2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表示,全国生态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中有升。2018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评价显示,生态环境状况优良县域共1561个,同比增加103个。

不过,李干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局部区域因开发建设导致的生态退化等问题还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总的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李干杰说。

李干杰还指出,2018年全年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286起,同比下降5.3%。但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涉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重金属等重大环境风险源大量存在,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仍有发生。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超标11.4%;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71微克/立方米,超标1.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年均值达标。

去年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同比增加22个;PM2.5浓度同比下降9.3%,“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2%。不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年均浓度分别超标71.4%、65.7%,仍然处于高位,秋冬季以来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边际递减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继续大幅改善空气质量的难度加大。”李干杰说。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去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为71%,劣Ⅴ类水体比例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为6.7%。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74.6%,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但是,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

在土壤治理方面,全国土壤环境风险管控进一步强化,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环境风险依然存在,部分重有色金属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问题突出,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导致的土壤污染不可忽视。

此外,去年我国坚定不移推进禁止洋垃圾入境,集中打击洋垃圾走私,2018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46.5%。

李干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比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劲头发生了松动,将经济下行压力简单归结于环境监管过严的模糊认识有所抬头,放松环境监管的风险有所增加。

生态环境部提出的2019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9.4%,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同比下降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到71.3%,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2%、3%、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