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自由建筑报道

乡村旅游理应差异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21编辑:未知

  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稳增长、促消费、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意在推动形成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品质优良、百花齐放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近年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其以适应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长的周边短途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呈现出超出一般旅游业态的蓬勃活力。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了672万户农民受益。 可以看到,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再加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了农村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又一重要渠道。

  不过,乡村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滞后”“环境与经济发展难以两全”等问题。 例如,很多普通乡村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因而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停留在看田园风光、做游戏、吃农家菜上,未能“因地制宜”地突出当地特色,同质化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与普通乡村相比,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往往被开发得少,所以更好、更有特色,但如何协调好当地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打造出既特色又环保的乡村旅游模式,也是一大问题。 事实上,突出各个乡村区域的旅游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应是乡村旅游保持长期发展活力的“杀手锏”。乡村旅游的最大魅力,也在于不同于城市的清新风景、民俗风情、乡土文化。可以说,只有将同质化的乡村旅游资源细化,以新手法、新思路将原生态资源打造成为不同风格的乡土文化特色,从中制造差异,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乡村旅游的市场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程郁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要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就应突出乡村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可以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

  例如,通过发展一批以农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有可能直接体验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还有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等活动,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潜力和优势。

  其实,《行动方案》也已明确,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本、注重保护的基本原则,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

  其中,《行动方案》提出,要在东部地区重点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宣传推广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在中西部地区选取条件适宜的乡村规划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调动多方资源增强乡村旅游脱贫富民功能;在东北地区利用气候环境优势,打造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为一体的冰雪旅游度假区,统筹周边乡村旅游推出冬季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夏季避暑休闲度假胜地,强化“景区带村”辐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还强调,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要强化规范开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托,加强对乡村环境和乡村风貌的保护,保持村庄原有格局肌理和整体风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环境改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可以说,在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对农村区域的生态保护依然是重中之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静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对乡村旅游业的有序挖掘,还应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贫困村的旅游业发展,更应尊重自然规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循序渐进地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