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传播建筑师的“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7-06-11编辑:未知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在《建筑师的自白》中有一段话,“很少有年轻建筑师承认自己是个匠人,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建筑师就是一个从事建筑的匠人,一个有点社会责任感的手艺人。”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解读,更是一个建筑师应有的情怀。因为,并非所有建筑师都能进入设计大师圈,但作品的“至极至美”的匠人追求却是永恒的通途。
“工匠精神” 设计大师的另一个正面
何为建筑师,不同的建筑师自己会有不同的定位。客观地说,建筑师就是一个被业主雇佣的“手艺人”,只不过建筑师不同于工程师,更不同于建筑施工者,要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乃至城市政策的框架下有所作为。
建筑师的使命是,要认真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行事,要尊重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乃至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如秩序、系统、层级、围合、尺度等原则与基本功。过度地追求大师化、时装化、明星化,必然造成心态的浮躁,最终不仅造成城市建筑作品成为缺乏建筑方针要求的“垃圾”,还必然对建筑师自身成长有害。所以,扎实的学习与追求,借鉴“工匠精神”修养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中国建筑界除了专为建筑师设立的梁思成奖,还有两个大奖,一个是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另一个是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两个奖虽是建设工程施工奖,但入选的必要条件是工程设计合理、先进且优质。
鲁班奖奖杯的设计采用了春秋时期鲁国装束的工匠形象,左手持墨斗曲于胸前,右手持班母拉出墨线停于腰侧,如此设计深得海内外建筑界赞赏。
从“样式雷”家族,到享誉中国及世界的建筑“五宗师”——南京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对中国民居建筑作出重大贡献的刘敦桢、设计作品超百件且在建筑园林理论上贡献卓着的童寯、中国建筑教育开拓者之一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办者梁思成、中国建筑界久负盛名的设计大师杨廷宝;从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张镈大师,到工程建设设计大师张锦秋。从古至今,大师们的成功,都源自扎实努力及点点滴滴的设计耕耘,越将自己置身于匠人之堆,其成果越可体现“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很多宝贵的东西丢失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十年回顾的经验说明,不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激活“工匠精神”,不从寻找建筑技艺的匠人起步,系统的、原真的城市更新局面难以达到。
从建筑修复的原真性入手,传承建筑师的“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和细处就是要找到最需要的工匠基因。
如天津利顺德大饭店是1884年扩建的中国近代首家外商开办的大饭店。依据保留“最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予以修缮,在保持建筑“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施工,这得益于建筑师汲取匠人技艺的钻研精神。
“工匠精神” 所有建筑师都应扎实践行的方向
如何培养建筑师的“工匠精神”是个需要不断深化并实践的题目,重要的是建筑师要有自觉培养的意识,要知道怎样的设计才能营造生活精美的空间,建筑师怎样的“自白”才能为社会诠释出“工匠精神”的设计理念。
关注“工匠精神”必须要从认知建筑设计的本质入手,必须要看到所有显赫的标志性建筑不是一个大师个人的成果,更非一个专业的成就,其往往是数百人、几十个专业共同打造的作品,数千张的图纸是优秀设计作品的基石。
匠人不可被冷落,更不容被埋没,但多少年来,我们太过于宣传“大师”思想、贡献的光芒,过多喷发的是珠玑与霓虹,而对在“台下”默默奉献的建筑师有太多的负疚。据此,笔者认为,从培育业界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出发,至少要关注如下行业建设:
其一,要培育建筑师的质量意识。有必要重申古代“国标”与制度的优秀管理方法。早在春秋时,有《考工记》,明确建设管理和营建的规范。隋唐时,在尚书省设工部,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到了北宋,建筑施工有《筑城法式》。南宋时建筑工程“程式”更不得了,出现了着名的《营造法式》和《木经》。“国标”并非儿戏,如若不然,刑罚伺候。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有《工律》篇,是专门针对工程建筑方面的法律,此外还有极严格的质量追溯制。这都是对今人有启示的质量方略,是建筑师“工匠精神”中必备的制度内容,更是建筑师应强化修炼的“质量因子”。
其二,要培育建筑师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为建筑创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基于人文精神,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平等、公正、幸福、宽容的基本目标,使“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通过自由与幸福的手段来实现。建筑设计如果偏离了人文精神的价值与导向,给城市与社会带来的就不是幸福和财富,而是负债或危机。通常强调从文化高度把控城市建筑,就是要求人文城市建设,要的是风格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筑设计,要求建筑师的作品要尽可能做到“通法自然”、“天人合一”。同时,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进程中,要牢记华夏文明“自美其美”的文化底气及人文建筑精神,这是建筑师“工匠精神”的根本,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其三,要培育建筑师持之以恒、精雕细琢的意识。建筑师回归追求完美、细部设计、高完成度等优良传统是最实际的“工匠精神”。重在祛除浮躁,坚持精益求精,树立优质品牌意识,找到建筑创作的文化品质标签的作用。从此种意义上看,一个设计机构不可没有设计大师,但真正推动企业发展后劲的在于无数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建筑师队伍。埋头苦干、严谨治学与创作是涉及企业及其重要的人才基础工程与方向。城市精神不仅要靠标志性建筑,更离不开量大面广的扛鼎之作。此外,对建筑师的“工匠精神”还应倡导持之以恒,建筑师需要韧性而不是任性,真正的作品是熬出来的。学术定力既不为功名利禄所驱使,也不为时风世风所动摇,以设计事业为生命、为志业,真正做到平淡为学、力行恒久,才是用“工匠精神”练就的建筑师品格。
我们坚信,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建筑师队伍会少些浮躁,多些纯粹;少些急功近利,多些专注持久;少些千篇一律,多些个性创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