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有多少代表委员关心风景园林?
发布时间:2025-03-12编辑:创始人
日前,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相继落下帷幕。这两场盛会意义非凡,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国家发展的诸多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商国是。
在 2025 年的全国两会上,众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积极履行职责,在风景园林、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领域精心提交了一系列提案与建议。这些提案与建议聚焦当下发展热点,涵盖内容广泛且深入,具有针对性与建设性。风景园林网进行了梳理与摘编,为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起探寻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01 全国人大代表陆銮眉:
建议修订《城市绿化条例》
当前,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面向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和行动,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实现创新突破和转型发展。而城市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表示,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化条例》是1992年颁布的,最新一次修订是2017年,主要对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资质进行了调整。近年来,不少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企业和行业专家反映,当前《条例》已难以适应当下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她对全面修订《条例》提出六点建议:一、调整并明确条例适用范围。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规划、规划区等概念发生变化,要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及城市绿化行为的范畴。二、强化行业主管部门事权责任和审批事项。三、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情况填补业务空白。四、增加对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有关要求。五、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园林绿化资金和用地保障。六、强化监督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02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
建议适时设立国家公园署
我国科学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算上海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在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看来,如此大的管理体量,难以避免出现跨区域难统筹等问题,需要相对应的足够的管理力量才能做到整体统筹、各个击破。
连玉明表示,目前,自然保护地事务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管理,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1个司主管自然保护地,1个处室主管国家公园,在地方管理中又继续向下一层级主管部门下沉,他认为管理力量显然不足。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加拿大等对国家公园群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开发,采取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公园群管理体制。连玉明认为,为进一步统筹好国家公园之间、省际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应立足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独立设立国家公园署统筹管理国家公园。
03全国政协委员陈建飚:
国家公园要让多方获合理回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原党委副书记陈建飚深入调研发现,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通过功能区划、生态补偿、社区参与等途径,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规划建设,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他认为,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开展特许经营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手段,更是一种保护方式,建议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特许经营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多方获得合理回报;同时,通过定向支持与国家公园相关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改善国家公园周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等手段,协同提升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福祉。
他建议,建立统一的中国国家公园标志,提升农业、休闲旅游、加工制造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产业空间和产品价值,进而促进周边社区和更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增长,激励原住民、周边社区、行业企业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并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合理收益。另外,及时修订有关技术标准,动态调整、升级国家感知系统,实现从智能化向智慧化提升。
04 全国政协委员何杰:
建议制定“城市更新管理法”
202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找准切口,瞄准痛点难点,大力抓准抓好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表示,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推进,法律依据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协调复杂等问题日益凸显。他建议,由国家层面统一立法,尽快制定《城市更新管理法》
他认为,通过立法,避免政策碎片化问题,解决政府部门与司法机关相互推诿,帮助地方法院解除上位法、下位法的管辖权以及终审权等问题,避免无效率的司法扯皮资源浪费,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稳定预期。
他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立法程序,组建跨部门起草专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完成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权责、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公共利益,破解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制度瓶颈,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法治保障。
05 全国人大代表董月琳:
挖掘“一花一城”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已有近300个城市确立了市花。如何挖掘市花多元价值,持续放大“市花经济”效应,进而滋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建议,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产业链,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她以柳州为例阐述,作为我国西南工业重镇,柳州近年来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以城市治理为抓手,开展“花园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工业城市”向“紫荆花城”的转变。
她还深入调研了河南洛阳、湖北武汉、浙江杭州等城市的宝贵经验,提出建构“一花一城”产业链的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花一城”产业链生态经济体系。由国家层面开展“一花一城”试点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主题城市。二是推动“一花一城”产业链与创新经济深度融合。三是促进“一花一城”产业链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如将“一花一城”纳入“中国四季旅游推广计划”,开展体育赛事、花漾市集、生态论坛等系列活动。
06 全国政协委员戴斌:
打造中国景区的国际范儿
随着“China Travel”“City 不City”概念的流行以及“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出,中国入境游迎来蓬勃发展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吸引力与影响力”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关注的议题之一。
他认为,中国景区的国际化升级方式要从“自我表达”转变为“用户思维”。他坦陈,目前一些景区作宣传仍过于侧重介绍景区面积或历史年限等,这些并不一定是游客想要的内容。他认为,应该深入研究当代游客的需求,并将其反映在景区的宣传策略中。
他建议各大旅游景区、古村古镇要给游客提供可以亲身体验的生活场景。针对部分古镇在开发中“迁出原住民”的现象,他直言,没有原住民的村落只是建筑博物馆、历史文化空间,不一定是“主客共享”、兼具旅游和参与感的美好生活空间。他还强调更新迭代的重要性,即国际化的旅游景区会通过文化、体育和科技、艺术双年展等活动,让游客“每次来都能看到新东西”。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国际化的景区要有“烟火气、文化味、未来感”,才能持续具有吸引力。
07 全国政协委员周岚:
变城市开发商为更新运营商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周岚表示,城市更新的运营要引入耐心资本,推动市场主体由过去讲究快周转的“开发商”,转变为注重居民长期需求挖掘的“更新运营商”,和所在社区百姓长期共生,共同成长。
她以扬州仁丰里改造案例举例,政府、百姓、市场三方携手共建,政府的一期工程实施的是水电气管网改造,消防能力提升和口袋公园建设,同时也积极发动沿线的居民和商户参与进来,带动了46户居民和62家商户的自我更新,撬动了民间投资8200多万元。修缮后的老建筑还吸引了不少创客空间、非遗文化工作室入驻,也为老城增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她看来,制定城市更新规划的时候,政府要发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让大家来提意见、讲需求、出主意,找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也找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位。
08 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
取消强制统一招牌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关注到,我国许多城市在落实相关政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6月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已覆盖150个城市,建成 3946个生活圈,服务超7600万居民。
经过深入调研,她发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仍有优化空间。如一些城市的街头巷尾烟火气还不够浓郁,部分商业设施的布局不够合理,消费活力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何点燃更多“烟火气”,让更多人愿意走进社区消费?她认为,部分社区同类型店铺距离较近,相互挤占生存空间,建议从顶层设计与地方设计层面做好统筹规划,优化评价指标,精准配置业态。
此外,她还注意到,许多街道统一了背景色调与招牌,显得有些死板。她建议,取消强制统一招牌政策,允许商户在安全规范前提下自主设计,保留城市烟火气,“各个品牌和店铺都有自己的调性,应该让它鲜活起来”。同时,建立商户、居民、政府共商机制,平衡管理规范与特色。她举例说,北京、上海已试点“一街一景”政策,街区立足自身特色与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商业氛围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央视网、人民网、中国环境报、中国青年报、上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