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双奥设计师”李兴钢:探索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建筑哲学
发布时间:2024-01-23编辑:创始人
一眼望去,外形酷似“鸟巢”,主体由无数交错的钢筋构成,给人一种流线和动感的感觉,宛若大自然延伸的雄伟景观,是国家体育场“鸟巢”;
远眺而去,好似一只燕山山脉上振翅欲飞的燕子,晴天丽日下,蓝天、白雪、赛道,构成了浪漫的北国风光画卷,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
在“雪飞燕”的下方,沿着山脊建造,宛若游龙一般蜿蜒曲折坐落在山林之中的,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站在这些建筑面前,我们感叹大自然与现代建筑的和谐共生之美,也惊叹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妙。这些承载重要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的设计者——李兴钢,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第十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李兴钢和建筑的那些故事。
初心:探索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建筑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作为建筑设计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李兴钢有着深深的共鸣。
工作中的李兴钢院士
从业30多年,李兴钢一直在探索“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建筑传统”的融合。仔细研究他的诸多建筑作品会发现,其中既有中国古典设计的元素,也有现代新建筑理念的表达,还有建筑本体与自然空间的融合。
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最初源于李兴钢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大学时期,他在教授王其亨先生的带领下学习测绘古建筑。在绘制蓬莱阁建筑群总体立面图的过程中,当看到建筑与大海、岛山、水城组合在一起所呈现的图景意境,他被深深震撼。至此,他的内心萌发了一个想法:中国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交互共造,这才是人类的“理想世界”!
在北京实习期间,当他第一次登临景山万春亭,俯瞰紫禁城和整个北京城,一瞬间,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故宫的神秘与庄严,让他忍不住想去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和奥秘。李兴钢将故宫之美称为“胜景”。“胜景有时是人工场景,有时是自然场景,但更多的是人工与自然交互共存的场景。理想世界就是建筑和大自然的合二为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天人合一。”
在“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项目、“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项目的设计中,李兴钢正是用这种理念实现了人工与自然、工业与居住、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微妙平衡。
文化是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根”和“魂”。李兴钢认为,当下,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依赖于建筑“形式”的呈现。“中国建筑不必一味模仿西方,这样会丢掉自己的文化特色。以西方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发展至今,把人类发展带到新高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气候问题,我会努力通过中国理念、思想、文化、哲学在建筑中的表达,追求和呈现人工和自然相融共生、建筑和环境互相成就的新场景,向世界呈现新的建筑面貌。”
两次奥运场馆设计:道法自然
远山如黛,巧妙的建筑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颗痣若点得恰到好处,就会更显山水之妩媚。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并非一马平川的城市环境,而是地形复杂的高山密林。冬奥场馆的设计不该抢夺山水之美,而应点缀于山林之中。”李兴钢说。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见证了不同时代奥运建筑的变化,也亲历了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豪迈与恢宏气势。“两组奥运场馆既见证了‘双奥之城’的成长和蜕变,也反映了国家发展理念和实力的悄然进阶及变化。”
在李兴钢看来,2008年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以鸟巢为代表的场馆“宏大而彰显”,是中外设计师合作的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国际视野、国家实力和大国风范。以延庆赛区及“雪游龙”“雪飞燕”等为代表的冬奥会场馆“低调而消隐”,完全体现了当下全球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文化。
“参与其中,我切身感受到,建筑师要顺应社会发展,基于文化自觉,设计出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建筑作品。”
虽然两次奥运场馆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两者有着共通之处。在“鸟巢”项目结束后,通过对以往工程设计经验的深入总结和思考,李兴钢提出了“胜景几何”理念,意在把传统文化、建筑创作与当代科技高度结合,达到一种互成共生的美好状态和情境,这样的设计理念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得到了应用,他成功设计完成了延庆赛区的场馆建设工作。
“赛区被公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李兴钢介绍,设计团队当初面临四大挑战,一是“雪游龙”“雪飞燕”这两个顶级雪上竞赛场馆设计、建造、运行零经验和高难度、高复杂度的技术挑战;二是生态敏感、地形复杂、气候严苛带来的环境挑战;三是冬奥遗产赛后长效利用和场馆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挑战;四是冬奥会高标准赛事要求和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挑战。
正是有了鸟巢的设计经验,李兴钢在克服这些困难时更显从容。他带领团队对赛区整体环境进行了详细摸底和科学评估,提出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核心规划设计理念。在“雪飞燕”设计建造时,没有将高山滑雪的出发点凌驾在山巅之上,而是选择与山顶平齐的避风之处。在“雪游龙”设计建造时,赛道上方架设了遮阳屋顶,保护运动员和赛道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降低能耗,遮阳屋顶上边还设计了很多步道和景亭,就像沿山建造的长长游廊,走上步道,山林景色能尽收眼底。
场馆群与山林环境相互掩映、融合、共生,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李兴钢用独特的设计理念表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类对美的追求,打造了一个融于自然山林的绿色冬奥赛区,引领了世界顶级山林场馆建设新方向。
这个冬天,“雪游龙”“雪飞燕”相继迎来一系列冰雪项目国际赛事,中国冰雪赛场在冬奥会之后仍然持续向世界释放“热效应”。
追寻: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让建筑表达独特的中国文化,是李兴钢一直以来追求的设计方向。
“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要走上世界的舞台,我坚信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要在现代化方面持续深化和国际接轨,二是要挖掘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意蕴。”李兴钢认为。
建筑的核心要义是为人们营造现实中的理想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在李兴钢看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成就举世瞩目,但由于我国特定的人地矛盾和西方现代建筑理论方法的简单化应用,无法全面适应多元巨变的人居环境,使得当代城乡建设开始面临工程环境“失序”、生态环境“失衡”和文化环境“失和”等问题。“当下,亟须中国式现代建筑理论方法的系统性创新,要以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带动设计理念的变革和实践落地,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李兴钢解释道,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发展和确立“环境”的主导性,构建强调建筑与多元环境交互共生的设计建造理论方法技术体系。这种理念与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中过度聚焦于建筑本体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延续并发展了梁思成先生“实物结构技术+环境思想趋向”建筑论。
“要想在世界建筑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达到超越,就要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既要‘向外看’,更要‘向内看’。”李兴钢建议,要在基础建设、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等方面努力赶超世界水平,坚定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开放精神,打造中国建筑的文化品牌,让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被世界了解和理解、认可并尊重。
从古到今,人类对美好生活空间的追求从未止步。“作为院士,不论承担的是科技创新工作,还是科学普及工作,都要努力做到‘至诚、至真、至勇、至纯’,才能更好地履行院士责任。”在追寻建筑设计理想的路上,李兴钢还在继续不断思考、追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