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风格“神韵”融入武汉城市地标——专访中信设计总建筑师陆晓明
发布时间:2022-06-14编辑:创始人
灵动、恢弘、浪漫,是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设计”)总建筑师陆晓明一本近期著作的“主标题”,也是他30多年设计工作中对当代荆楚建筑的“小结”。
陆晓明。胡冬冬 摄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湖北省图书馆新馆、湖北剧院、武汉市民之家、武汉体育中心、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武汉五环体育中心……作为武汉一大批地标建筑的总设计师,陆晓明始终追求建筑应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理念。
身处荆楚大地湖北武汉,他在地标建筑中积极融入荆楚建筑灵动、恢弘、浪漫的风格特征,让城市建筑在实现功能满足的同时,更具地域特色风貌,更体现现代手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让城市保有独特的“气质”。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效果图。通讯员冯蕾供图
当代荆楚风格建筑并非照搬传统
重在“神韵”表达
去年底,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这座备受关注的建筑的总设计师,陆晓明也受到了各方关注。
博物馆开放后,他常常去场馆里各处反复逛,感受设计与实际之间的吻合度。“从效果来说,我们挺满意,基本与当初设计的理念一致。”
相比前两期场馆的历史厚重感,三期新馆的荆楚风格似乎更灵动,馆内明亮、艺术气息浓厚,与周边的环境自然融为一体,延续前两期风格的同时,更具自身特色。
“这就是荆楚风格的‘神韵’表达方式,看似现代的材料、表现形式,却蕴含着传统‘韵味’,让建筑由内而外散发历史气息。”
接手项目之初,陆晓明和设计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湖北省博物馆前两期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三期新馆占地面积远小于前两期,但总建筑面积却达到6.8万平方米,为了体现尊重,高度还得低于前两期,“对设计师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设计摒弃传统博物馆的中庭设计,采用U型的“边庭”展厅结构分布,有效提升内部空间使用率,边庭一侧设计落地玻璃窗,实现270°观湖的效果,旋转式的楼梯、树状的天然采光支撑柱,让观众的动线从历史厚重感逐步过渡到明快空间,有从博物馆切换至艺术馆的既视感。
荆楚文化特色方面,场馆采用楚国常用的“饕餮”纹,利用现代化的“像素化”呈现,从建筑的外观到细部的装饰,让荆楚特色“无处不在”,又不显突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起初,还有人不理解,为何三期新馆不做特别强烈的历史感设计。
陆晓明的答案就是,“设计贵在‘神韵’表达,而非照搬传统,镕古铸今才是现代建筑需具备的气质。”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通讯员冯蕾供图
为现代建筑“戴”上传统的“帽子”
陆晓明在武汉的首个城市地标作品是湖北剧院。
当时,他刚刚从日本研修回来,受日本在现代建筑中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影响,希望在荆楚建筑领域也有所作为。
设计时,他为这座由金属、玻璃等现代化材料打造的建筑“戴”上传统建筑风格的“帽子”——“歇山”屋顶,让这座地处蛇山、黄鹤楼附近的文化场馆自然地与周边环境融合。
“屋顶的歇山造型,不单是外观设计,造型内部的空间还‘藏’着大量舞台机械设备,令整个外观更加简洁。”陆晓明还首次采用“一体化”的理念,将建筑物外观需要单独设置泛光照明,改为利用剧院的玻璃传导内部灯光,自然形成内透光的效果;休憩区为玻璃的通透空间,远远看着仿佛是一个“剧院舞台”,观众在建筑中的活动,成为一幕幕生动的城市剧。
沙湖边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于湖边建筑物高度被严格限制,陆晓明因势利导,采用退台式设计,从马路向沙湖边慢慢“倒退”,既不影响水岸线,也巧妙地为每层建筑留出充裕的观湖景区域。
建筑的外观像是一根根的线条拼接而成,看似寻常,也有讲究。陆晓明告诉记者,靠近水边的建筑一定要与水产生关联。当时他见到南宋马远所画的十二幅《水图》,全部用线条来展示水的灵动,于是从中汲取灵感,将建筑立面用金属线条来组合,呼应传统的同时,又富有现代的审美。
线条体现水的灵动,仿佛是沙湖的涟漪一圈一圈漾到岸边;功能上,金属线条无形之中仿佛给建筑加了道“遮阳棚”,减少建筑的能耗。
入口处的高台阶也是荆楚风格的代表特色,划出一道灵动的弧线,营造水从上流动下来的“滨水”氛围。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通讯员冯蕾供图
“一体化设计”理念
为建筑留出更多可利用空间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被市民亲切地称作“旋风球场”,外观让人过目不忘。
与传统体育建筑采用混凝土体现“力量感”结构不同,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更具现代体育建筑的特色,使用钢材、玻璃、铝板等材料,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轻盈的美感”。陆晓明非常认同市民“旋风球场”的叫法,整个建筑往一个方向旋转,充满速度感。
形成奇妙的“旋风”的64根“白色飘带”,并非建筑的“装饰”,而是结结实实的“支撑体系”,因此建筑物内部没有承重柱,所有结构都集中在外围,是典型的建筑造型和结构体系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
“旋风球场”的造型创新性实现五大功能“合而为一”,即外观的动感造型、结构的支撑体系、对外起到的遮阳效果、玻璃幕墙的“龙骨”结构、建筑泛光照明的“植入点”全部集合在钢骨架上,令球场内部空间更开阔。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同样是“一体化设计”的典型。很多人见到博物馆外观的红色“三角形”,以为是别致的设计造型,实际上“三角形”是整个场馆的结构支撑,令内部的展陈空间更加流畅、无遮挡。
此外,红色的“三角形”质感看似“厚重”,实际是最新的玻璃纤维钢,既实现外墙全面受力,又有效减轻整体重量。
陆晓明说,建筑设计的过程,首先从使用者需求出发,其次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不突兀,逐步形成外观“初稿”,不断深化后成为最终的“模样”,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建筑最大的功能是使用。‘一体化设计’能为建筑留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间,也是我们建筑设计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