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新闻 > 正文
自由建筑报道

行走在海洋与大地之间—专访海岸环境与城市规划专家杨波博士

发布时间:2018-07-28编辑:未知

因为生长在海滨的原因,杨波博士对于海洋有着天然的感情——“少年时常站在海边的礁石,俯瞰大海波涛,远眺巨轮和港口,这些共同构成大自然和人类共处的魅力景观”。在近三十年职业生涯中,他从事的专业从海岸带环境空间研究、规划,再到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设计;从90年代中期中国主要的大型的滨海核电厂选址和海岸带规划,到近年城市规划以及大型基础设施景观项目,杨波博士一直致力于将多专业的经验、知识建构成互相支撑的创新能力,在海洋与大地的结合带绘画出美丽的滨海新城、旅游景区、港口物流区。

  探求海洋与大地亲和的逻辑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景观建设中,例如海岸带、河流、湖泊等空间载体,规划设计师对于自然环境条件的理解和恰当应用,多专业的交叉综合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中国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两者的隔阂正在逐步消融,多专业融合规划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合成为趋势。

  近十几年以来,杨波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十项河流湖泊和海岸带环境下的滨水城市、景观、江河湖海和人工岛的规划设计,积累了对于这一领域跨界深入认知—寻求海洋与大地亲和的逻辑。“用现在时尚的词汇,我的专业特点是蓝色海洋和多彩大地的混搭,可以称为两栖规划师”,他笑着调侃道。

  自2004年起,杨波带领团队参与天津东疆人工港岛的规划,不仅在总体概念规划竞赛中获奖,并且在后期深入到包括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项目,引入了港城结合,产城融合的多项新颖的规划理念。其中东疆人工沙滩是中国北方迄今规模最大的人工沙滩,它的建设结束了天津靠海不能亲海的历史,目前成为天津著名旅游区。东疆人工港岛规划首次提出在东疆东部海岸端部的浑浊海水中建设开放式、清水感潮人工沙滩,围绕其发展滨海旅游的思路。规划阶段的试验和预判被日后的工程实践证明。它在天津淤泥质海岸建设运营成功,将国内海岸工程界几代专家、学者和建设者在淤泥质海岸港口建设的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新型海滨旅游设施。

  当前中国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更新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前瞻性和国际视野有更高要求。“按照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港口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正处港口和城市转型、更新的高峰,邮轮码头、游艇港湾等新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兴未艾。”从九十年代后期杨波博士就关注并参与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邮轮港、游艇港湾、人工沙滩和滨水岸线景观这类旅游基础设施,不仅是设施本身的建设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它与城市旅游、产业、城市滨水空间的融合和多赢的关系,前些年一些大型滨海旅游设施的建设决策缺乏这些统筹的思考,规模不当利用率不足,质量效益和带动效应不明确不明显,值得反思”。

  “纸上得来总觉浅”

  “规划设计行业的魅力在于你永远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需求带来的挑战性。一个好的设计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项目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更要从深层次理解和把握自然、历史、人、社会的关系。现代高科技手段,使我们在理解场地环境条件方面有更高的效率和全面量化数据,卫星遥感、GIS分析,无人机等技术,使基础资料的获得相对简便了,但是对现场的精细的踏勘和理解,依然是设计师帮助客户成功的最重要基础。城市规划、旅游和景观规划设计,则更需要设计者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发掘项目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并与环境条件有机整合。”

  近年,在他参与的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设计项目中,他和多专业团队一起沿海边反复踏勘,从每一个段落的海岸结构,土地现状,植被状况,乃至不同潮汐时段的海岸,都做仔细的观察和探究。对原规划几被废弃的“老海堤”,提出了“老海堤”是天津海岸遗存的重要载体,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并由此提出了“海岸新遗产”保护的理念,得到行业专家和客户高度认可。目前“老海堤”已经建设成为中新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一条具有观光旅游,和绿道功能,传承该地区生态文化底蕴的城市带状开放空间—“印象海堤”,深受游客和广大市民欢迎。

  在随后的生态城南堤的规划设计中,结合国内外经验,遵循在地海岸环境条件,他和团队提出了解决城市景观与海岸工程矛盾的“三重堤”概念,为淤泥质海岸河口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工程解决方向,致力于改变传统海岸结构“粗、硬、隔”的形态。在保障城市安全达标的前提下,为游客和市民塑造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空间和亲海空间。

  道法自然

  杨波博士的故乡是一个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滨海小城,近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那儿成为著名的海滨风景区,建设了繁忙的港口和开发区,房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山海之间。但是每每回到家乡,他对于家乡的海滨环境总是喜忧参半。近年海滨旅游城市发展建设使填海和人工岛建设成为沿海地区获取开发土地资源的一种方式,“海洋与大地之间,没有人比之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妙手偶得更具有创意,除非深水航道港口或者大型基础设施的必要海洋空间资源需求,从旅游和房地产角度,天然海岸是否要通过填海造陆来获取土地资源应该非常谨慎的研究。”而在很多填海项目前期规划中,由于规划设计者缺乏对海岸环境的专业认识,重形式而忽视遵循海岸环境规律,会造成后期实施上巨大的生态后果和建设投资浪费。

  “人类移山填海的工程技术能力愈强大,愈应该以更谦逊的姿态与自然共处。”近年他与国际合作者共同提倡“Design With Nature —与自然共生设计”的设计哲学。该理念在近期的天津滨海旅游区规划、平潭国际旅游岛海滨景观规划等项目的技术路线中都有引入。这一理念源于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反思,同时传递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法自然”的内核,是工程技术方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回归。

  随着中国经济向质量效益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容纳更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使人类和大地、人类和大海之间,通过更和谐的方式,携手和遵循自然之力去雕塑更美好的环境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