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守”与“破”
发布时间:2020-08-15 来源:未知 编辑:未知
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城市有旧的部分,更有新的部分,而后者是大量的,与日俱增的。在城市的诞生和演进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不同历史阶段遗留或延续的文明发展轨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城市所独有的地方文化特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中国当今建筑设计出现了“全盘西化”、“临古仿旧”的两种极端现象。全国各地掀起的“洋”建筑风使得城市失去了自身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属性;而旅游经济催生出的古镇古街绝大部分仅仅停留在表层形态的引用上。由此可见,对地域性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模仿与效制。
如果说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永恒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以及对人的群体记忆的呼唤,那么新时代的建筑则应该是充满生机的,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充满对未来的希望,使城市文化特质在深厚底蕴的推动下得以发展而不是因循守旧或推倒重来。
在当前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的来源极为广泛,尤其不同地域文化特质的多种文化元素为设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师通过对素材的构建、重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守”与“破”的平衡点成为设计领域的一大挑战。
地域文化特质在建筑设计方面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法,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基于此,思纳设计股份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举例,为中国建筑本土风格的完善和成熟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将建筑设计导向更好的未来。
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应“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符号的生搬硬套。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美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现代文明的体现。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把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原则与中国传统营造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构筑了具有中国儒雅文化气质的现代建筑空间。其采用的典型传统符号——窗口展示了中国窗户不同于西方窗户的多层次审美功效,凸显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使香山饭店拥有了浓郁的中国古典园林韵味。
此前思纳设计股份在和县四馆项目中,亦大量使用了此类手法。根据不同馆的功能需求,使四馆的立面设计既相互融合又独具特色。展览馆用现代手法,演绎和县现代中式风韵;博物馆细节利用汉代青铜纹饰,彰显和县悠久文化的传承;图书馆的书卷气息,书写和县璀璨人文墨宝;档案馆减少开窗面积,以体现和县历史的厚重。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质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因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天津旧租界区(五大道)各国的建筑风格迥异,但整体风貌却和谐统一,同时建筑物的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例一般控制在2:1,使其具有充足的聚合感,让人感到亲近友好,显示出对外来者的接纳和包容。时至今日,天津市相关部门对于这一地段建设的房屋仍然有高度控制,以保持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延续街区特有的聚合感,使得现代建筑更和谐地融入其中。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是地方文化的影射。
思纳设计股份在嘉善新西塘越里项目实践中,建筑群体无论沿城市面,还是内部街巷空间,均深入研究上位规划及西塘经典空间与建筑形制,在建筑风格、街巷空间关系处理、建筑与空间尺度、桥梁营造、水系流转处理等方面力争再现经典水乡古镇的神韵基础上透射出现代活力。
毋庸置疑,在建筑设计的整体走向上,随着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两极分化的争论与地域竞争的压力,都会不可遏制的发展。而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构建、重组、创新,其继承与反传统等理念,可以为当下中国的建筑发展现状提供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
此外,我们应不断挖掘、锻炼与积累自身的文化资本,构建健康、成熟的文化心态与价值评判体系。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自觉创新,要有超然的自我反思精神和勇气,谙熟本土文化精髓,保持大度的智慧与耐心,最终构建起本土文化的运作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乎我国特点的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初探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现状,现代企业教育,2011,张炜;薛娟 。
地方文化特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和延续,福建建筑,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