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公共交流空间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18-05-04 来源:未知 编辑:未知
摘 要:现代城市建设失控而盲目,导致千城一面,城市文脉断档,城市性格缺失,城市形象雷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中的一些历史街区因为设施陈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逐渐被遗忘,成为城市中的失落空间。文章以汉口同兴里街区为例,通过对国内外优秀设计的分析,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此作为依据,介绍对其再塑造的策略,对同兴里街区进行改造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同兴里街区优秀历史建筑组织活动,结合街区缺乏公共空间的实际现状,建立社区范围的城市公共交流中心。打破社区封闭的围墙,将城市景观引入街区。改善街区居住环境,提升人居质量。使此类典型街区在保留独特文化气质的同时,恢复街区活力,深入挖掘里分文化,通过保留历史文脉探索城市特色形象和文化。
关键词:历史街区;里分建筑;公共空间;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TU9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3-0042-03
一、概述
(一)选题背景
1.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独特气质和自我辨识度在城市整体面貌中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方面来讲,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是这座城市精神和内涵的核心变现。而作为这样一种精神的存在,历史街区展现着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内涵,呈现着它自身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城市在千城一面的现状中突出自我,提高自我辨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如今日益趋于大同化的城市建设中是一块珍宝。
2.武汉历史街区选址的分析
里弄和四合院,存在于上海和北京,它们作为这些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城市延续了一脉传统的香火,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在武汉这样的市民聚集建筑体被当地居民称为“里分”。里分承载着老武汉人的喜怒哀乐,记载着大武汉的历史兴衰,镌刻着一定历史时期武汉的城市发展轨迹。同兴里是典型的里分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且街区保存相对良好。改造再设计的针对性更加明显,因此作为方案设计的基地选址。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现代城市的建设失控而盲目,造成城市整体风貌正逐渐消失。对城市层面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力不从心和空泛。如今只能以小见大,通过对城市历史街区公共交流空间的改造设计,探讨文化遗产资源在保护性改造利用时出现的共性问题及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
2.研究的意义
武汉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模和经济地位在中国内陆城市十分抢眼。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再表达,以一定的方法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独特功能对城市空间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汉口同兴里街区的公共空间的改造和景观方面的规划重塑进行了方案设计,恢复与创造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轨迹相统一,在武汉完成汉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综合改造项目推进与实施进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二、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实践研究
(一)德国历史街区“整体性保护”的实践
德国西北部位于威悉河的布莱梅施诺尔地区是除汉堡港之外的第二大城市。施诺尔区是老城区,传统的居住区建于15-16世纪,该地区是休闲旅游的著名景点,手艺作坊、商店、咖啡馆和小餐馆列布其中。传统住区的更新与保护是在“整体性保护”的指导思想下,传统住宅同时都得到保护。街区的尺度一直保持原样,现今居民仍然使用部分空间。对原有住房进行维修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清拆行动,但是在街区尺度和建筑风格都保持原样,富有生命力。使街区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浪潮中格外与众不同。
(二)上海新天地传统住区的更新实践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当地历史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现代建筑在老城区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符号,改变了石库门的功能,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使之成为集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文化娱乐中心。“新天地”是从一片失去活力的历史居住区中发掘其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激活了整个地段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使上海的里弄特色和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历史街区更新实践的思考
1.整体性保护
在德国的传统住区中,商业区与居民区融合的现象十分常见,使建筑以及居民原有的生活得到整体性的保留。居民更好地参与和使用空间,将城市的传统生活得以呈现至今。“整体性”存在于生活中并不断适应现代生活习惯而自主衍生。
2.原真性保护
德国不莱梅街区在重生恢复活力中既保护历史建筑,又保留片区居住者。一方面强调保护这些要素的完整性,保证历史建筑的特色符号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再修缮。另一方面,强调历史街区文化、生活方式、观念等精神层次的保留。包括街区的人们的交往习惯、生活特色及精神风貌。
3.动态性保护
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的案例分析,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中,我们为使历史建筑以新的内涵重新焕发活力,可以采取一种积极变换角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更新设计中对街区的历史背景、空间结构、交通系统、区位条件等现实状况进行具体考量,在历史街区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痕迹抒发空间情感,两者相互统一,然后选取相应的设计模式对历史街区进行更新。
三、同兴里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一)同兴里的资源遗产分析
1.优秀建筑遗产
同兴里原是清朝大买办李子敬的私人花园。大约在1928年,由生意大户徐、沪、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同兴里属近代里分式住宅群,是那一时期房地产运动之后的新兴产物。在1993年被认定为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在武汉市公布的169处保护历史建筑中属二级保护居住建筑群。与同兴里一墙之隔的原法国领事馆也属二级保护等级优秀建筑,是不可忽视的优秀建筑资源。
2.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同兴里街区作为洞庭街区原租界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汉口原租界区的市民社会特征和殖民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见证,同兴里街区作为带有历史片段的存在在未来的更新保护中是有价值的。与此同时,同兴里街区也是武汉市井文化的代表性存在,在文化遗产的探索中,同兴里包含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同兴里在城市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1.同兴里街区现状及问题
城市的变化进程日新月异,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暴露的问题愈发明显:老街区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被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顺应时代发展,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同兴里街区而论,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一步萎缩,居民的休闲生活在街区甚至社区层次得不到满足。社区绿地逐渐消失,居民户外休闲场所和公共交流中心被剥夺。巷弄作为供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如今在不断的破坏与遗忘中场所感越来越迷糊。历史氛围和场所感被割裂,里分的特色逐渐消亡,街区的人文环境受到很大破坏。
2.同兴里街区居民需求及设计目标
在对同兴里街区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居民普遍认为里分的空间结构尺度宜人,给人亲切感。因此在对同兴里街区的更新设计中,不仅须尽力维护街区原有的空间形态的环境特征。在保留历史街区历史信息的同时,注重历史街区建筑以及公共交流空间在功能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同兴里街区的更新中,一方面要加强对里分建筑群及单体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力度整治居住环境、提高片区居住质量,建设历史街区周边配套的公共空间。在城市历史街区中注入新的活力,以非商业性的手段焕发街区热度。为街区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同时利用公共交流中心的不断互动还可以激发全社会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内涵的建设,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延续传统居住生活形态,从而继承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片段,将武汉的城市特色着重凸显。
四、同兴里街区公共交流空间景观设计实施方案
(一)同兴里街区改造范围界定
同兴里街区公共交流空间的景观设计要与周边的城市设计以及街区的发展建设相协调,因此要把对街区层面的整合任务放在首位。在方案前期的规划中,将对里分住宅周边建筑做功能组团的整合。同兴里同兴里街区交通现状,可分为三个等级的交通类型。包括城市主干线、次干线以及街区巷道。在改造中将做街区交通系统的整合。结合现有的公共空间进行景观改造。本设计方案对同兴里街区的改造范围定为同兴里住宅往南到黎黄陂路为止,北至胜利街,南抵洞庭街。同兴里街区位于江汉路商圈边缘,比邻江滩公园,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同兴里街区改造设计方案
1.功能分区
在对同兴里街区的改造设计中,经过实地调研,从功能入手,在规划改造中分为三个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娱乐区以及公共休闲区。(图1)
(1)同兴里街区属原法租界历史街区,分布着许多优秀历史建筑。
在方案前期的规划设计中将里分住宅区与片区东侧及西侧的多层集合住宅共同组成片区居住组团。整体性的保留同兴里的住宅功能特点,保护街区里分建筑特色,还原武汉原法租界住区特点。
(2)与同兴里一墙之隔的建筑是省老干部休养中心,原为法国大使馆。前后有两片面积较大的空地,目前该区域被大量废弃的建筑垃圾充斥,是一个临时停车场。因此在改造更新设计中拆除空地内的临时建筑,清理建筑垃圾,将片区划分为城市公共休闲区进行景观设计,打造街区公园。既可以美化城市景观,还可以成为片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的公共平台,改造成为景色优美满足功能的城市公共交流空间。
在新引入设计中的公共交流空间中,为保障不同的行为需求,在功能组团上也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原法国领事馆属优秀历史建筑,在本设计中将其作为文物保护重点进行保留,并将其作为中心组织活动。在靠近洞庭街的法领事馆前院进行市民广场的改造,左侧通道作为绿化缓冲区及绿地组团。在法领事馆旧址后方开辟城市公共绿地及活动广场。满足街区甚至片区市民的基本活动空间以及交流空间。
(3)黎黄陂路沿街分布着这大量的艺术馆、咖啡厅、酒吧、会所等文化娱乐场所,具有浓郁的小资情调。在对其的改造设计中保留它街头博物馆特色,作为街区商业娱乐中心存在,不做大规模改变。
2.交通整合
(1)在同兴里住宅之间设置人行通道及非机动车道,在城市干道上的人行道设置非机动车位。一方面阻止非机动车进入住宅区影响通行及整体环境容貌,另一方面,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的使用,减少机动车进入原本就相对狭窄的城市旧城区。(图2)
(2)打破同兴里西侧两处围墙,设置园路直接通向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原法国大使馆周边的空地),加强居住组团内部与城市公园之间的联系。拆除临时建筑及有选择性地改变现有居住建筑,扩宽加院和街巷拐角一起形成巷道内的小型缓冲活动空间。恢复老武汉特色里分街巷环境。
(3)商业区的人流主要集中在黎黄陂路沿线,作为城市街头博物馆,黎黄陂路作为线状空间存在于同兴里街区。人流方向单一,也相对不会大范围集中,使游客在这里无法长时间停留,缺乏休憩空间。在交通改造设计中,在黎黄陂路设置小型集散入口及标识,打开黎黄陂路向片区公共休闲空间的通道,将三面围合的城市公共交流中心向游客开放,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附属休憩空间,也将特色里分文化作为城市文脉向外传承,提升商业区的空间品质。
3.公共交流空间的景观设计
对拆除临时建筑后的原法国领事馆前后两片空地进行景观设计,一方面丰富片区的景观界面,另一方面将其作为社区与城市的过渡空间,丰富片区的空间层次。抽取同兴里所在的法租界的法国园林元素进行景观手法的运用,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街区原有的法式风貌。在设计中抽离了法国古典因素结合几何形进行组合、变形、排列、分割,丰富广场边界。加入抽象阵列式的绿化方式,变化而不繁复。以现代的手法恢复法式园林的优雅和含蓄,设计后形成带状绿化形式。同时,带有历史形式的景观也能作为另一种文化导向语言,诉说同兴里街区的历史故事。在市民活动场地则进行大面积绿化处理。考虑到街区整体缺乏大面积绿地,未能形成面状的城市绿肺系统。因此在设计中加入大面积绿化,一方面不仅能柔化整齐古板的建筑边缘,另一方面,绿地系统形成的微气候环境改善历史街区的环境面貌,丰富空间品质。
考虑到街区年龄不同的市民需求,在城市公共交流中心的设计中运用相对现代的手法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分。设置儿童游乐区、公共休闲区、集中绿化区、带状步行空间等形式,丰富街区市民的娱乐生活。(图3)
在社区巷道内采用院前绿化、巷道内“见缝插针”式绿化方式改善社区景观环境。在平均4米的街巷左右两侧设置宅前绿植及座椅,完善街区设施,提供休憩空间。原法国大使馆周边空地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后,片区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系统。
(三)文化景观节点细节分析
在对同兴里街区的景观设计中,文化景观的思考作为同兴里特色文化的展现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及特色所在。如今,景观设计已不仅仅只是对户外空间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大程度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不孤立存在的城市片段,在精神层面也需要建立起与人的联系,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包括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发扬以及风格的凸显。
具体在设计中结合武汉里分住宅特色,在景观节点突出体现细节设计。包括在宜人的巷道中创造更多的休憩空间,作为老武汉记忆的承载,竹床是最具代表的存在。它作为武汉人的最朴实的纳凉方式如今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今,也仅仅在像同兴里这样的传统住宅区的老住户家中有所保留。在设计中利用最传统的竹床营造休憩空间,用最原始的文化符号建立起与空间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区别于新元素的贸然出现,竹床的气质与风格特征与整个街区相吻合,不仅创造出亲切感。传统符号的出现,焕发人们关于历史文化的记忆,激发人们关于文化资源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刘 萌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宇.城市形象中历史街区文化的营造——中国六个城市的历史街区调查的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10-11.
[2]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5-6
[3]黄琛.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22-23
[4]王腾飞.生态城街区尺度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策略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4:30-31
[5]高涵.认识城市化及其衍生的问题[J].创新科技,2010(09):28-29.
[6]董雪妮.基于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空间重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9):2713-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