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影响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未知 编辑:未知
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广泛的突变,一场以反权威、反传统为特征的狂飙运动。这次文化变迁的浪潮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它从思想方法、创作手段、表现形式、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古典文明以来发展完善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命性的、彻底的改革。其中哲学、美术、雕塑和机器美学等方面的变革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
这一时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全面创新的外部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法,开阔了艺术家观察事物的视野。当时艺术家们争相用平面去表现二度、三度、四度等多度空间,这些都导致了立体派的产生。1900年前后,法国的印象画派的大师保罗•塞尚采用小方块的笔触来描绘山脉、森林,也用于人物、静物中,来追求找到描绘对象的实质。他的这种探索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晚期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青年一代的艺术家,特别是毕加索和布拉克。1906-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亚威农的女人们》。 1907年,当布拉克看到了《亚威农的女人们》之后,深为震惊。不久,二人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不为时空所限的将描绘对象的自然形体概括为几何形体、加以分解,再从不同角度、层次上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表述描绘的对象,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出了三度、四度空间的效果。这种被称为“立体主义”(也称“立方主义”)理念的出现,立即为绘画艺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们的试验首先在1909年前后影响了巴黎的一批各个国家的艺术家,使立体主义开始成为一个拥有上十个艺术家参加的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运动开始发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俄国、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大部分欧洲和美洲国家都出现了立体主义运动。
立体主义运动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后期立体主义。第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它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其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和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等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是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它这种“概念符号”鲜明地体现了绘画与时代观念和科学成果的联系。立体派发展到1913年,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其中,所谓“俄耳甫斯主义”以其抽象化结构以及对色彩效果的强调,而与立体派的主流趋向拉开了距离。1918年由A•奥占方和C•J•勒•柯布西耶二人联合发表了后立体主义宣言,创立了纯粹主义,这一派最大限度地简化形态,摆脱具象。之后立体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却持续至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古诗来形容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再生动不过了。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犹如春风作用于梨花,一扫千年陈旧的思想,为设计师们打开了心灵的枷锁,春风吹过,梨花处处盛开。立体主义对于当时以及此后的美术、建筑、雕塑、装饰、陈设、视觉艺术和电影等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打开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新篇章,它对整个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
最明显的直接影响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和捷克的一些建筑师的作品之中,他们曾经把立体主义绘画和雕塑中的若干形式直接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之中。1912年法国立体主义雕塑家杜桑-维龙为当年巴黎秋季沙龙设计一个建筑立面,他做了一个足够尺寸的模型,是在常见的建筑立面上加上方锥体、菱形、直线、斜线和斜面做成的装饰物。由于某种机缘,一次大战前的捷克有一些建筑师也喜欢在建筑造型中采用类似的形式。同一时期捷克的时新家具也带有各式各样的斜面和尖角。用抽象的立体主义的饰物代替旧的装饰,往往同建筑的实用功能和构造没有有机的联系,是另一种矫揉造作,因此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一阵,很快就消失了。但这并没有阻止对立体主义指导建筑实践的步伐。
立体主义绘画和雕塑把简单几何形体及其组合的审美价值揭露出来,引发和提高人们对它的审美兴趣,从而也使许多人能够接受进而欣赏以简单几何形体的组合为造型特征的新建筑风格。它也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某些国家得到更加理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造成对平面结构的分析和组合,且把这种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纵横的结合规律,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探索,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中,俄国的“构成派”运动中,特别是在德国的世界最早和最现代的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设计学院中得到发扬光大,而且体现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中。 俄国第三世界纪念碑属构成派的作品,它看起来像个工程构筑物,典型地体现了构成派的追求。它一定程度上直接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未来主义对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追求的理念。1913年俄国艺术家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在巴黎访问毕加索的画室,受到启发,回到俄国后用木料、金属、纸板制作了一批类似的抽象的“构成”作品。因此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试验在俄国构成派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风格派同构成派一样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它们对形式和空间的处理与立体主义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绘图和雕刻艺术,他们的作品不反映客观事物,因而是反现实主义的。最能代表风格派建筑特征的是荷兰乌德勒支(Utrecht)地方的一所住宅。风格派、构成派以及现代西方其他许多艺术流派在这些方面所作的试验和探索对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及实用工业品的造型设计是有启发意义的。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三次最有影响的革命。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以及表现主义同是20世纪初反传统艺术的棋手,在思想渊源上都受到尼采的影响。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彼此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彼此的一些印记。
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最大贡献-理性的立体化:纯粹主义的提出。自从1918年勒•柯布西耶与画家奥占方联合发表《立体主义之后》的宣言,他们反对把立体主义当作琐碎的装饰,而提倡净化、机器式的“纯粹主义”,提倡理性的立体化。后者是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旨是在立体主义的结构中,摒弃所有过于复杂的立体结构细节,在绘画上回复到最简单、最单纯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普通、平常物件的几何结构。图5是柯布西耶 1951-1958年在印度设计的索丹住宅。从柯布西耶后来一个时期的建筑创作来看,这实际意味着将整个建筑物的造型立体主义化,而去除“多余”的装饰。从他们的立场看来,他们是发展了立体主义,把它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勒•柯布西耶在后来提出现代建筑的“机器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建筑造型总体上的立体主义化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可以说立体主义提供了现代建筑、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现代产品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础。
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兴起将这种“纯粹主义”理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简洁的立体主义成为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主流,在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理性立体化的实例,看到立体主义建筑的影子。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的兴起进一步发展了构成派,也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立体派的影响。图6是解构主义的当代发展,彼得•艾森曼于1995年设计的德国柏林的马克斯•莱因哈特大楼模型。我们可以从它找到解构主义同立体主义在形式或形象方面的类似性,但众所周知解构主义不是立体主义的翻版、再版、盗版,它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和新发展。
综上所述,轰轰烈烈的立体主义运动早已烟消云散了,但它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尤其是现在建筑设计和理论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下去。按照毕加索的说法,立体主义是"理智的游戏"的结果。它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影响了几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为世人留下众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典范之作,也将继续吸引新的建筑朝圣者去探究和实践。
这一时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全面创新的外部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法,开阔了艺术家观察事物的视野。当时艺术家们争相用平面去表现二度、三度、四度等多度空间,这些都导致了立体派的产生。1900年前后,法国的印象画派的大师保罗•塞尚采用小方块的笔触来描绘山脉、森林,也用于人物、静物中,来追求找到描绘对象的实质。他的这种探索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晚期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青年一代的艺术家,特别是毕加索和布拉克。1906-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亚威农的女人们》。 1907年,当布拉克看到了《亚威农的女人们》之后,深为震惊。不久,二人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不为时空所限的将描绘对象的自然形体概括为几何形体、加以分解,再从不同角度、层次上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表述描绘的对象,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出了三度、四度空间的效果。这种被称为“立体主义”(也称“立方主义”)理念的出现,立即为绘画艺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们的试验首先在1909年前后影响了巴黎的一批各个国家的艺术家,使立体主义开始成为一个拥有上十个艺术家参加的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运动开始发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俄国、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大部分欧洲和美洲国家都出现了立体主义运动。
立体主义运动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后期立体主义。第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它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其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和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等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是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它这种“概念符号”鲜明地体现了绘画与时代观念和科学成果的联系。立体派发展到1913年,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其中,所谓“俄耳甫斯主义”以其抽象化结构以及对色彩效果的强调,而与立体派的主流趋向拉开了距离。1918年由A•奥占方和C•J•勒•柯布西耶二人联合发表了后立体主义宣言,创立了纯粹主义,这一派最大限度地简化形态,摆脱具象。之后立体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却持续至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古诗来形容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再生动不过了。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犹如春风作用于梨花,一扫千年陈旧的思想,为设计师们打开了心灵的枷锁,春风吹过,梨花处处盛开。立体主义对于当时以及此后的美术、建筑、雕塑、装饰、陈设、视觉艺术和电影等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打开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新篇章,它对整个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
最明显的直接影响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和捷克的一些建筑师的作品之中,他们曾经把立体主义绘画和雕塑中的若干形式直接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之中。1912年法国立体主义雕塑家杜桑-维龙为当年巴黎秋季沙龙设计一个建筑立面,他做了一个足够尺寸的模型,是在常见的建筑立面上加上方锥体、菱形、直线、斜线和斜面做成的装饰物。由于某种机缘,一次大战前的捷克有一些建筑师也喜欢在建筑造型中采用类似的形式。同一时期捷克的时新家具也带有各式各样的斜面和尖角。用抽象的立体主义的饰物代替旧的装饰,往往同建筑的实用功能和构造没有有机的联系,是另一种矫揉造作,因此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一阵,很快就消失了。但这并没有阻止对立体主义指导建筑实践的步伐。
立体主义绘画和雕塑把简单几何形体及其组合的审美价值揭露出来,引发和提高人们对它的审美兴趣,从而也使许多人能够接受进而欣赏以简单几何形体的组合为造型特征的新建筑风格。它也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某些国家得到更加理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造成对平面结构的分析和组合,且把这种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纵横的结合规律,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探索,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中,俄国的“构成派”运动中,特别是在德国的世界最早和最现代的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设计学院中得到发扬光大,而且体现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中。 俄国第三世界纪念碑属构成派的作品,它看起来像个工程构筑物,典型地体现了构成派的追求。它一定程度上直接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未来主义对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追求的理念。1913年俄国艺术家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在巴黎访问毕加索的画室,受到启发,回到俄国后用木料、金属、纸板制作了一批类似的抽象的“构成”作品。因此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试验在俄国构成派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风格派同构成派一样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它们对形式和空间的处理与立体主义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绘图和雕刻艺术,他们的作品不反映客观事物,因而是反现实主义的。最能代表风格派建筑特征的是荷兰乌德勒支(Utrecht)地方的一所住宅。风格派、构成派以及现代西方其他许多艺术流派在这些方面所作的试验和探索对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及实用工业品的造型设计是有启发意义的。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三次最有影响的革命。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以及表现主义同是20世纪初反传统艺术的棋手,在思想渊源上都受到尼采的影响。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彼此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彼此的一些印记。
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最大贡献-理性的立体化:纯粹主义的提出。自从1918年勒•柯布西耶与画家奥占方联合发表《立体主义之后》的宣言,他们反对把立体主义当作琐碎的装饰,而提倡净化、机器式的“纯粹主义”,提倡理性的立体化。后者是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旨是在立体主义的结构中,摒弃所有过于复杂的立体结构细节,在绘画上回复到最简单、最单纯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普通、平常物件的几何结构。图5是柯布西耶 1951-1958年在印度设计的索丹住宅。从柯布西耶后来一个时期的建筑创作来看,这实际意味着将整个建筑物的造型立体主义化,而去除“多余”的装饰。从他们的立场看来,他们是发展了立体主义,把它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勒•柯布西耶在后来提出现代建筑的“机器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建筑造型总体上的立体主义化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可以说立体主义提供了现代建筑、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现代产品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础。
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兴起将这种“纯粹主义”理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简洁的立体主义成为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主流,在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理性立体化的实例,看到立体主义建筑的影子。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的兴起进一步发展了构成派,也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立体派的影响。图6是解构主义的当代发展,彼得•艾森曼于1995年设计的德国柏林的马克斯•莱因哈特大楼模型。我们可以从它找到解构主义同立体主义在形式或形象方面的类似性,但众所周知解构主义不是立体主义的翻版、再版、盗版,它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和新发展。
综上所述,轰轰烈烈的立体主义运动早已烟消云散了,但它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尤其是现在建筑设计和理论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下去。按照毕加索的说法,立体主义是"理智的游戏"的结果。它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影响了几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为世人留下众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典范之作,也将继续吸引新的建筑朝圣者去探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