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报道 > 正文
自由建筑报道

【艾景奖现场】梁达民:城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8-12-02编辑:未知

12月2日,2018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会学术年会的精彩话题继续进行,新加坡Iierra景观事务所设计总监梁达民发表名为“城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城市”的主题演讲。

梁达民:大家早上好,我来自新加坡,我是以个人得经验谈这个话题,不是学术上的讲座,我是真正从我个人角度,个人经验谈这个事情。我虽然在乡村来,但是现在在新加坡,因为我经历过乡村,是一种慢生活,我也体会到给我的空间、时间,还有所谓非常自在的感觉。而那种感觉对于促进社会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必须要有足够的空前时间才能跟人谈。为什么我离开了乡村,真正在大城市长大的人不多。当然大城市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回稻香村基本上不能发挥,所以我丢六在大城市将近20年,终于变成了他们的公民,所以现在变成了新加坡人。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也是被吸引去城市也是因为城市有足够的设备,乡村很多医疗、好医生不是那么好找,所以很多人离不开城市,因为城市有就业、也教育、有设备,但是有压力。

我们为什么有时间压力,因为空间压力,在城市生活中,时场是因为工作太少,要跟家人的时间太少,跟邻居的互动机会也少,因为城市给我们足够的空间也是很少的。城市是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所以去不需要消费又享受的很少。我离开了家乡,遇到了我的太太,有了小孩后,小孩不可能会放在乡村,即使经济允许也不会放在乡村,因为教育不如城市。我有能力把父母带到城市吗,这也是很有矛盾的,如果你带父母,那你太太家人呢,很多人选择把孩子放在乡村中,但是我这样的人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只有很少数的人愿意回到家乡跟父母在一起,或者将父母带到城市,因为城市的空间有限。

我们有句话是相见容易相处难。我们也不能放弃,今天的课题是要讲述如何避免离开的问题,如何至少环境使得我们有一种融合的环境,如果我们的城市能有足够的条件让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让父母留在我们的身旁,就是可以长期跟我们住。或者我们把乡村的环境做好,使得年轻人,因为不是每个年轻人愿意在城市,很多人来城市是因为没有选择,因为乡村没有给他足够的机会。只要在乡村打造一些机会,打造一种另类的未来,是慢生活都是有尊严的未来,让年轻人认为还是有选择,所以在以GDP快速增长为主的城市,或者以家庭为主的慢生活,我最终希望是大家都有选择,可以选择在城市,也可以选择在乡村。尤其是我在新加坡,根本没有乡村,所以要在城市里打造乡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要打造这些环境,第一要有就业,必须就业年轻人也不会留下。有了就业后,在中国可能没有谈到更多的安全,安全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我们处于非常安全的国家没有这个问题。有了钱,有了就业,有了钱之后,第一个担心就是安全,你会被打劫吗,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好,但是我们必须确认这是很重要的课题。另外一个就是有了钱,有安全之后,就是要有互动。虽然有微信,大家都是社群的一分子,所谓的方便就是可以用微信沟通,也可以直接去另外一个地方。所以要谈交通的问题。再有,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其实乡村都有特色,就是因为技术上有限,所以要根据地理来做,所以地理制造了人文。所以乡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太过注重于形,而是要注重精神,无形精神是我们最需要保护的。

说了这么多,最终的KPI就是在这个地方有没有自豪感和归属决,每次别人问我从哪里来,我就说在新加坡来,但是老家在麻坡。中国人说国家,有国才有家,每个人都有家,国要保护国家,要预防外国的侵犯,所以我们都说国家。但是如果在比较和平的环境里,如果没有注重家,家散了,人员分开了,有些住在乡村,有些住在城市,家破坏之后,社会基本的结构就被破坏了。在西方可能会用一种模式,就是用社会基金之类的东西应付这个问题,但是我是从亚洲人角度看,家是一种文化的东西,不是经济的事情。所以必须要避免家变成国家的内化,当你没有家的时候,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你第一个就会逃,家对于国家是非常重要的。身为一个设计师,我时常探讨我们的项目,在每个项目能为国家做什么,在这个环境中是不是对项目来说,对业主也好,对社会也好做一件事,一点一点做,使得整个社会还是迈向好的家园。有了好的家园才有未来,所谓家园可能是在城市,可能在乡村。

我们要认清现有的商业领域,设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很困难。我本身是注册建筑师,我头五年做城市规划,如果不认清建筑,做建筑不认清景观的设计性,那就是分割的。即使我们是在某一领域的人,必须要热情每个领域的强处和短处,我很欣赏大会,这就是一个平台让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公司希望在园林打造独特的建筑,也希望从建筑中打造独特的环境。要考虑的是当我们做项目的时候,第一件事甲方就会说红线放在哪里,红线是无形的隔离带,甲方必须要在某一个时间把事情搞好。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如果没有好的城市规划是做不好的,城市规划师也要知道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可能性。

红线里面做事情必须要考虑到红线以外的事情,而项目与项目的关系也要搞好,如果项目以它自己为中心,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整个城市每个项目以自己为中心,那中心在哪,大家都是分割的。我们希望每个项目都考虑到周边,周边搞好了,再搞好社区,社区就会把你照顾好。另外,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从新加坡的角度看,我们是一个小岛,所以以高密度发展模式来做,因为占地必须非常少,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环境。

今天我讲两个项目,一个是新加坡第二个金融区的竞赛,这个竞赛公司入围了,所以要分享这个项目。另外一个项目是麻坡区域的规划,是没有业主,在我空闲的时候我能为家乡做什么事,也跟老家的朋友探讨要做什么事。这是一种嗜好,觉得应该回报,应该要做的事情。麻坡不是一个乡村,在马来西亚是一个中小型的城市,但是面临的城市也是一样的,就是年轻人好象已经离开了,留在马坡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老人,另外年轻人在城里有家庭生意的,如果要在那边打工工资非常少,所以没有人愿意在那里打工。

另外一个是新加坡,如果在新加坡将一个大都市打造成有乡村轻味的城市,如何在妈坡小镇打造有未来,有系统的环境,使得我们有选择,可以去乡村,也可以城市生活。麻坡是在马六甲和新加坡之间,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国道必须要经过麻坡,所以每个人都要来,国道对城市是很有帮助的。它是靠河口的小镇,所以沿着河有很多种植业,也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河口港。当有了高速公路就是要辐射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高速公路去到麻坡要一个小时,不是太方便。因为这样的原因麻坡慢慢没落了。

我是从马六甲长大的,到六岁到麻坡,再到中学离开麻坡,之后来到到国立大学读建设系,之后在新加坡头五年做城市规划和设计,之后十年做建筑设计,之后离开了建筑行业。世界上重要的课题不是如何建造建筑,建筑实在太容易了,现在搞的建筑就是把简单东西复杂化。我倒觉得真正要解决的东西是无形的,所谓无形的,一个是人口的提升,二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通常是在城市发生的,这两个课题相信在中国和新加坡都很大的问题,这不是单单设计师能做的事情,这是政策或经济上需要考虑的事情。

从设计师的角度讲也要有策略,一个是注重黄色,黄色是代表社会的凝聚力,红色是代表交通,交通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占有太多土地,分割了地块,所以使得很多城市不能连通。红色是我们必须要减少的。减少了红色才能增加地面上的空间,使得我们有绿和蓝。如果再分析建筑形式,一个是典型独立高楼,这种高楼是建筑局固定的,路边树是园林管的,排水是税务局管的,这种模式非常好,因为便于管理。这么多人进入城市,如果设计复杂,反而对城市不好。但是相信以现在科技来讲,我们足以迈向以立体规划做环境,尤其是大块的发展项目,可以把道路放在首层或负一层,让上一层空间是属于人们和环境的。在中国有些比较大项目是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另外非人造环境是我们梦想的,我们希望不要被道路隔离,必须要充分利用道路上面的空间打造环境。

下面是一些案例,这是典型的城市规划,有公园,公园被道路围绕着,进入这个公园不简单。卖地的说四四方方的连在一起比较好卖,如果不好就卖小地块,因此形成这样的局面,每一个地块都已经被道路约束,又把消防通道约束,再把建筑退线所导致,之后就做消防区,根据容积率往上升,如果要得奖,很多人就在空间拼命设立空间花园,把整栋楼打造得非常好,你的邻居也要和你竞争。但是竞争后你需要注意尺寸,每个项目都认为自己广场中,其实广场不足以满足城市的要求,因为对于项目来讲尺寸非常大,对城市的活动来讲尺寸非常小,如果要从环境去到公园要过很多马路,有时问城市的安全怎么考量,如果把孩子放在城市里面让他自己走,如果放心他们自己走,城市就安全了。很多时候城市就变成所谓的被无形的红线困在一起。

大自然给我们什么启示?如果是从卫星图看下去,可以看到很多树的叶子,下面可以有人走,但是上面是被树叶覆盖。我们认为这种共享空间是值得我们考量的,为什么在人造环境必须要分得这么清楚,只要把安全搞好,其实空间是可以连串起来的。很多时候在城市中搞垂直绿化,为什么垂直呢,因为土地太贵了,搞公园话土地就被被旁非了。我们要探讨如何在城市力打造好的环境。一个是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城市以步行系统为主脉,在步行系统增加绿地,一些道路有障碍系统的话就要调理离,水就能在首层存在,现在水不能存在,因为很多被水沟占据了。为什么必须要从密集度开始,为什么不能从容量开始,容量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密不重要,最主要是能容纳多少空间和人,所以要提倡的是空间规划。

要怎么实行呢,地块卖的时候是否可以卖两个地块,在道路左和右或南和北,或者南北左右一起招商,招商能得到什么好处,就是可以在大陆上的空间进行发展,如果不同时卖地,那发展商未必要合作,除非大家有有利,否则人的人流不想分享给你。但如果用一个发展商做就会用这样的形式做,这样的形式会增加平面,使得我们有立体的公园。我们通常谈到海绵城市,海绵城市要有足够的平面,如果你的项目不太大,要做海绵可以,但很难是海绵城市,要达到这个目的最主要不是搞步行系统或绿地,而是先要搞道路、交通。只有在减少交通占地减少才有足够的空间给绿和蓝、黄。所以这里显示就是不需要离开你家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行走去你需要去的地方,区内可以有巴士或公交,而区外的关系就是高铁和地铁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要在多层的条件下做,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立体空间。对城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样的立体空间,才能有互相沟通。

其实建筑占的地不多,很多是因为道路而使它退位,所以要重新探讨这个问题。同样以城市容积率来讲,可以让建筑成为立体的设计,而不要当成是建筑,变成立体的环境空间,给人们空间互动。现在提倡的是耕种,因为新加坡面临人口老化,而且GDP不像以前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邻里的人可以互动。在新加坡以同样的设计手法做了如何使道路退位,让更多空间让给人们,如何认清规划,认清周边的交通环境,认清设计主要的空间主轴,用一个全面步行系统接起来,再以绿地包围住,现在所谓的绿地不是四四方方,而是被蓝绿黄包围的地块,地块中还有一些建筑模式。再以各方面的角度打造有特色的环境,用一些系统把文化、历史带进来,使得这些东西都结合在一起。设计师的角度说必须要有一些突破,必须要探讨如何建造这样的环境。

这就是在城市里如何打造乡村的环境。另外要讲的是麻坡,麻坡是新加坡的两倍,但是人口是新加坡的5%,所以占地非常大。通常可以看到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第一层做生意,第二层是住的,我曾经住过这样的骑楼。为什么离开呢,一个是商业不能应付车辆的增加。车辆来了没有停车位,人家就不来你的店,有车就有污染,还有噪声,所以上面的人住不了了,很多人就搬离了。这些商店就沿着马路一直建,因为要的就是店和水和停车位,这样的模式我称之为是癌症细胞,只顾着自己发展,这是乡村或城市里面的内患。我要再解释一个印度的乡村,因为我在新德里有一个项目,乡村如果不规整规划也要占据很多农田,如果周边有一个大城市,大城市的规划可以足足吞没掉,所以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周边的土地价值就升高,农民就会贪一时的便宜卖掉,得来短暂的钱,但是失去了长久的收入。原本是被田园包围住的乡村,最终被城市建筑包围了,包围之后有什么后果呢,他们成为了城市第二代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钱,他们需要服务城市人。麻坡未必有这样的风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接下来的20到50年,因为紧靠马六甲,它的发展会向南也会向北,南部就是麻坡,所以要认清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小时候在麻坡看到是人与人的互动,所以去菜市场看到父母跟别人互动,当时就参加了日本举办的国际儿童竞赛,当时就拿到大奖,这不是我的技术,是因为我们我们对乡村的情怀。

麻河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以前被认为是不需要绕过新加坡的河,现在的麻坡已经沦落到已经有些场地被用来养燕窝。麻坡很多老人为什么不离开呢,等的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等着每年回去吃团员饭。要想想母亲已经大约80岁了,我很多朋友可能父母也是这样的年纪,20年后他们不在了,我们会回去吗,40年后已经成为我们的老家了。当那个时候有团圆饭的时候是在餐馆进行仪式上的商业活动,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麻坡需要考虑的第一就是河,河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考虑河的环境,环境需要规划来保护。保护当然也需要发展空间方向在哪里,它不一定是在100年就可以占有这些土地,但是规划上必须要有策略。策略搞好之后就要知道能做什么,我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搞一个生态或者是农业的活动,这不是给游客的,而是给当地人的休闲。周末有空闲的时候就可以去玩,到了周末有人来的时候就可以搞一些活动,必须要认清乡村不一定是以GDP快速发展模式跟城市斗争,它应该以慢的速度就像太极,很有信心的说我有我的条件,我有我的文化,我有我的环境,我以我的步骤推进发展。

麻坡未必会迈向这样的趋势,但是必须要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选择迈向这样的方向。我要讲的是这个规划虽然是麻坡,但是有很多小的村落和小镇,当小镇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另外一个小镇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宏面的方向做事情。还有步行系统,未必在20年内完成,但是在区域内必须要有准备。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是以步行系统连接,之后交通就有有巴士公交串联,最终新加坡600万人口,麻坡只有25万人口,这足以让他们发展100年,所以不需要太快,有这样的信心和马六甲结合就有策略。

最后要讲的还是海水面逐渐增高的问题,100年,200年后就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直接的,不管华人、印度人、马来人、非洲人,水域上是不管文化的,所以要讲家是需要我们主动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