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现场】刘晖:关中乡土文化中的地景形胜
12月1日,2018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刘晖发表名为“关中乡土文化中的地景形胜”的主题演讲。
刘晖:大家好,今天讲的内容就像刚才马库斯讲的四个乡村发展职能中,我今天讲的话题可能是对这四个的补充,实际上在中国我所知道乡村还承载着中国古代在乡村选址营建中的智慧和思想,我将陕西关中地区的内容跟大家分享。
今天讲三点,第一是介绍什么是形胜,就是因借自然,形胜概念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提形胜这个东西?关中平原,很平,实际上更重要是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文化,关中更重要是一个农业文明。我梳理一些地景形胜基本的思路。地景形胜就是古代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认识,不管是敬畏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首先得认识自然,对于自然认识过程中对地形、风、气侯,对所有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表达。我想五千年八卦的时候将天地水火等八种自然物质和自然景象东西和方位结合在一起及这就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认识所进行的表达。
关中地区很有名的诗经上描写的地形就是卷阿,三面环山,南边开口。古人是喜欢游玩的,村游从哪来,就是从诗经上就有描写,古人喜欢玩,喜欢风景,这就是卷阿就是今天陕西。形胜是一种便利,是保卫防御功能,也是利用大自然天然环境中的水、自然、植被等,当然慢慢发展成美学的概念。因为历史发展中,都城建设都在关中,秦汉两代为形成时期,上林苑和阿房宫建设都跟这个有关系。在都城选址,阿房宫轴线都是对着南山,南山山峰是大门,包括中国人五岳中西岳庙的观景台就是要拜山的,中国五岳文明就是跟农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实际上陕西关中平原,太白山比华山高,但是平原上见不到,所有山的拜都是在平原上可以看得到,这就是中国形胜文化在一步一步演变。后来到汉代的时候,《地理指蒙》给形胜注入了风水的内涵,将命运、兴衰跟自然环境慢慢对接到一起。中国古人营建很有意思,营建尺度非常小,但是可以展示非常宏伟的尺度,不是靠一个营建非常大的东西,有一个大建筑物或大工程烘托宏伟,而是用小建筑依托山势以后所呈现出宏伟的感受。中国古代营建不是一个设计师而是文人官员呈现这样地景形胜思想慢慢演进。到唐代的时候,很有代表性是于文凯在选择宫殿营建和唐朝营建都是对这种思想更为成熟和典型的再现。
中国建筑本身不大,依托台而建,依托山势而建,依托院落不断晋升烘托整体的气势。唐代在游息地、庙观、寺院营造与地景文化,所有都要合形辅势。可以看到汉代的长城和塔之间的关系。
地景形胜这种思想溯源到五千年之前一直到明清十三陵选址过程中一直是这种形胜的思想,我们在案例研究中有个种类型,有城市、陵墓、别院,其中一种类型就是乡村,陵墓还可以看见,但是在城市还可以感受到当时古人营建的思想,但是在乡村里依然可以看到这种景象。六个案例都是被国家记录名录的村落,这在关中平原都跟山势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个就是党家村,是黄土高原边缘的,党家村有两千年的历史,当时选址的时候是葫芦型的洼地,明显看到是在一个葫芦谷里面。第二个是平原,三原县的柏社村,是在嵯峨乡下,是一个窑洞,是地坑窑,这种村落在选址中跟嵯峨山有很清晰的空间关系。第三个还是东边边缘的灵泉村,也是分布在黄土苔原的边缘地带,可以看到边缘就是很典型的村沟所形成的黄土高原流土流失以后的地貌空间形态。第四个韩城市芝阳镇清水村,村子在现代化,道路和设施在现代化。越相对落后的地方越能够看到村子跟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是久远的村子越能看到选址营建中的智慧和手法。第五个厚斟子村的选址,透过老城门看到一幅景象,可以看到轴线中对着山峰,是对景的,所有村子都有很明确的对景关系。第六个是元嘉村。在入选中国名村的六个村落中都展示了古人在选址营建中跟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面再看一个小案例,就是刚才灵泉村立一个小庙,这个庙在土面上是一组庙,左边可以看到小小的建筑是山门,建筑群270米,在每个村或每几个村都会建一个庙,这个寺庙往往都是村子里最有代表性的风水宝地,所以可以在寺庙营建时可以非常清晰感觉到古人最重要的智慧,因为是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公共场所表示营建智慧和思想。福山就是黄河边上,右边建筑群就是三组建筑,这三组建筑,三个院子代表了儒释道,不是说建筑多么宏伟,多么与众不同,但是可以看到在整个空间利用中,怎么营造出来山的感觉,因为是水土流失以后留下来一个土梁,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不断的用月亮门和土地庙和不同的小建筑构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空间的序列,在空间序列中人们感受到山的存在。所有的营建手法都是最普通的民居建设。用最简单的营造手法,是中间低,两边高,是防止水土流失,中间用砖铺了一下,用最简单,最省钱的方式达到防护和可持续目的。走到最低以后才开始爬山,爬到顶上,非常的漂亮,很朴素,非常的优美。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这是东西向的,而不是南北向的,东西向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在东西向的时候早晚的光线是不一样的,早上看到这组建筑群和晚上看到的建筑群是不一样的,东西向的光线是非常微妙,整个庙在人们视线中呈现的效果在早晚是不一样的感觉。庙270米,但最特别的地方是在最后,最东边的端头是在墙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小的窗户,这个窗户是给一个弥勒佛建的,弥勒佛要透过窗户看什么东西呢,就是要看到这个沟,这个沟是指向黄河的。这就是中国古人用一个小的尺度,最简单的将营建形胜的概念表现到极致。
最后有四点反思,古代乡村营建过程中各种寺庙道观占据风水宝地,包括平原,实际上是表达老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最普通的,最美好象征。关中地区乡土景观表现得古寻址营建思想是乡村景观评价和保护的重要内容。第三,从营建尺度、视觉尺度到心灵尺度,古人传统风景营建智慧在今天设计语言要学会再现和表达。第四,从乡土到国土景观评价体系建立,系统性和全尺度的评价方法,需要摸清家底,再走向保护和规划,改造和营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