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设计生态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8月20--22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了“2016设计生态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韩国、中国香港与大陆等国内外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们就特定专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
20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北大红四楼三层阁楼举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副教授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他们鼓励博士研究生建立和发展国际学术联系、增强综合素质、并对其学术发展寄予深切希望。随后,俞孔坚教授发表了研讨会主旨报告,并就报告内容与大家广泛交流。最后,俞孔坚教授与李迪华副教授对受邀参加研讨会的11名博士研究生颁发了与会证明,并合影留念。参加会议的还有景观设计专业的广大师生与相关从业人员。
20日下午与21日全天共围绕3个议题进行了14场国际学术报告。除博士研究生外,逯飞研究员、李迪华副教授、王志芳副教授三位嘉宾分别就研讨会议题做了主旨报告,李溪老师参与点评了博士生报告。
22日全天,李迪华副教授就研讨会的第四个议题“北京水系统”,带领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陶然亭公园水系、以及莲花池地下应急水柜三个项目。考察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们现场合作,进行实地生态设计,促进了彼此交流。随后研讨会圆满结束。
为了促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创造新的知识;在此借助新媒体平台,将研讨会上各精彩报告作如下呈现:
(1)Invisible Connection and Deep Forms 俞孔坚教授
讲者首先梳理了近二十年来自己作为景观从业者对行业的关注视角,并结合当今社会突出的环境问题与时事动态,将个人视角聚焦到“综合考虑事物间的潜在联系、从生态动态过程上把控深层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上。
之后介绍了自己与团队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创新。特别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例,以不同尺度的案例系统的介绍了什么是基于生态动态过程的深层次规划与设计。规划项目包括国土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和城市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设计项目包括中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如哈尔滨群力公园、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浙江金华燕尾州公园是、上海后滩公园;小尺度的如由鱼塘改造的宜昌运河公园、100平米的法国方圆;以及更小尺度上对自己家的雨水管理项目设计。
随后,大家就讲演内容与俞老师互换见解,不乏富于启示的言论。这种氛围中带动了更多参会人员不囿于演讲的踊跃发言;内容涉及景观设计行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角色与实现途径、设计生态学的核心价值观、中国解决之道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问题的启示等等。
(2)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s of China’s five key ecological stewardship project 逯飞研究员
讲者从碳排放与碳吸收的视角,评价了中国五大生态管理工程的净固碳效应。
首先介绍了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变暖效应的大研究背景。然后从衡量温室气体的碳排放切入研究,例举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碳排放数据;并提出中国在应对碳排放问题、缓解全球变暖危机的生态防护措施,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北京天津沙源治理工程、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最后重点考察了各工程中净固碳量的数据年变化情况、并横向综合比较了中国不同地区在生态管理上的碳成本大小。
(3)Ugandan bir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王玄同博士研究生
讲者用丰富的图片数据生动展示了非洲地区乌干达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并基于数据指出了森林逐年退化是乌干达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与此同时,耕地扩张,农药污染,土壤退化,湿地缩减,城市建设,过度旅游等也对乌干达鸟类保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最后在非洲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探讨了未来对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可能途径。
(4)Ecological potential of slums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 a case study of Guryong area, Seoul 韩依纹博士研究生
讲者以韩国首尔江南区的城中村九龙为例,探讨了韩国对城中村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否定了取缔城中村这一治标不治本的传统办法、并质疑了不考虑场地特殊性的模式化城中村改造手段后,讲者认为运用历史分析法,结合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与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思维,是了解场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把握场地自然与社会特质的可靠途径,也是能够启发可操作的城中村改造的较好研究模式。
(5)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ulti-scale green way 李方正博士研究生
#p#副标题#e#
讲者首先对绿道的概念进行阐述;之后以北京市为例,探讨了市域绿道网络、中心城绿道网络、社区绿道网络等多尺度的绿道网格布局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重点探讨了各项评价指标以及评定方法,以期建立满足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城市绿道。
(6)Five transi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cities: from life style chang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李迪华副教授
讲者就起教学和规划设计经历谈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些思想弊病,首先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六大基本问题,紧接着通过五个中国城市的事实,反思城市规划对于基本问题不清就进行规划设计的后果。这些我国城市建设失范的案例的背后是看不见的却真实上存在的中国城市建设竞赛,突出的表现在四个方面——四项中国城市建设竞赛。之后,讲者认为现实暴露的多方面问题表明,中国城市建设模式现状非转型不可;关于转型可能性的探索,讲者谈到了五个通往可持续性的中国城市转型目标
基于以上讨论,李老师分享了五个城市规划案例: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前世今生,谈及了规划决策者对于人行还是车行为重点考虑对象所做的不同规划;二连浩特城市绿地建设教训,谈及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思路和基于调研和居民访谈的绿地距离设计的差别;合肥滨湖新区规划案例讨论早期在城市环境中对于滨水生态基础设施探讨与试验;中国“最城市”贵州镇远城,讨论了居民自主创造力和地方智慧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关于可持续中国城市的梦想,李老师谈到了未来的城市规划的三个目标。
(7)”Pikachu” promotes the use of public green space? Virtual reality vs tradition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马奔博士研究生
小伙伴们都知道最近一个月以来,pokemongo这款手机游戏的火爆全球;网络媒体上也不时曝出一些关于这款手游帮助玩家增加户外锻炼频率、改善真实社交关系等的新闻。前不久此款游戏在香港正式上市,也引爆了在香港居住的人们的使用热潮,现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的马奔,在香港市区选择了5个代表性地点,用空间分析软件结合对象调研和运动数据提取等方法,就虚拟现实游戏如何影响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和定位形虚拟现实游戏如何影响人们出行行为和健康进行了讨论。
(8)A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productive landscape in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expansion 吴龙峰博士研究生
关于城市转型和传统景观的交叉研究,吴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一个是看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生产性鱼塘,研究了其生态结构和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结合实地踏查,总结了传统生产过程的特征,也发现代工业技术引入农业后的导致的一些农药化肥不当使用对鱼塘堤岸土壤的侵蚀作用;另一方面从高密度城市中居民自组织的生产性种植进行讨论,这一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政府土地管理的灰色地带,即公共用地的种植私人化获利,和其给城市景观空间带来的景观效益。
(9)Urban wetland parks in china 宋颂博士研究生
将湿地分为两个大类进行讨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分析介绍呃城市中的湿地公园的功能和其调蓄雨洪的生态功能。以时间轴为顺序梳理了中国城市扩张进程中湿地的消失和雨洪内涝发生的趋势关系。根据国内气候分区,规划了未来国内湿地公园调研考察的路线和计划。
(10)The designed ecology for human health 姚亚男博士研究生
研究中的绿色空间主要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长期的面对电脑工作使得人精神疲乏,懒于户外运动;同时很多文献已经证明生态多样性丰富的户外空间对于净化空气、舒缓人的压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在户外绿色空间中也有更高的几率进行社交活动。主要研究对象是现在被称为“宅”的代表的IT从业者,他们的特点是长时间的室内工作。在此项研究中,与其他机构合作获得健康数据,对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健康提升效益进行研究。
(11)Actionable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between science and practice 王志芳副教授
讲者认为design ecology 是一个西方的词汇,中国城镇化率50%以上了, 而西方国家已达到70%, 西方国家是处于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环境中的向自然式学习的设计,将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改造的更好。而中国的景观界也在讨论 design 和ecology的关系,但是至今,仍然没有非常确切答案。
紧接着讲者阐述了生态设计的国际通用类型以及其转化:design for landscape,design through landscape,adaptive design and management。随后解释了科学与时间的差别,片段知识与整体时间的gap,并指出如何把设计实践变得更科学
最后,讲者总结领域前沿的专家们进行向传统反思、向传统生态智慧学习的热潮;讨论传统智慧的延续性。并强调景观设计师不仅需要工匠的地块的思维,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条件下必须将更多科学系统的纳入考量中,如何解构知识,如何再讲知识重组到实践体系中,是未来设计师需要努力提升的。
(12)What is the aim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黄越博士后
以景观草坪的管理的问题为切入点,将昆虫在生物链中的作用来串联滨水生态及水体中鱼类生态,来探讨草坪修剪的时机对于人工草坪相关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发现滨水区域巴天酸模和依赖其繁殖的蝴蝶入手;同时通过案例探讨了不同水层鱼类对于维持人工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平衡的生态效应。
(13)Beijing blue and green space as provider of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薛飞规划师
讲者提到北京的城镇化率非常高,绿色空间在这样密度城市中对于城市居民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北京水体质量非常差,案例中的水体质量已经是劣五类水,而这样的水体在北京市内的公共空间中还有很多处。运用GIS通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用水量衡量北京蓝绿空间。在分析北京市区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现绿地在减少,比较特别的表现在永定河沿岸,在土地不断转化为硬质地表过程中其永定河的滨水空间越来越差。基于一些“蓝色空间”的生态服务量化研究,讲者希望给相关水务部门提供参考建议,恢复与重建北京一些古老的水系,充分利用其原始选址优势。
(14)Thinking through environmental history: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史书菡博士研究生
环境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可应用于地理学科的相关研究。中国的环境演变,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人并没有生态意识。中国古代对环境的干预就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几乎每一片土地都是人造的,几乎每一片农田都需要人为灌溉。中国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与国家稳定息息相关,而需要不断维护投资的水利工程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史料阅读和县志考察,就不同尺度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功能演变进行讨论。案例列举了古代的郑国渠及安徽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比了不同气候条件、灌溉技术及工程规模的水利建设。
(15)Designed experiment: a new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and ecology 林浩文博士研究生
讲者在一开始就抛出生态系统是否该被人类所设计的议题,从过往系统工程学家将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可控制的机器到逐步转向对生态系统的弹性,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关注。随后进一步思考景观设计与生态的关系,从McHarg的理性区域规划到Forman将动态生态过程与空间特征的结合,再到Naasur的将景观作为一种媒介。紧接着以Felson纽约市millions trees项目为例阐述设计实验学作为一种探索设计与生态关系的新途径。最后讲者结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坑塘景观设施的水质与水量实验,探讨在城市空间中进行生态实验的可能性。
会后,老师和参会博生生、在座观众进行了会务筹备的反馈小结。王志芳老师对于此次会议的顺利举办送上祝福和鼓励,希望来年更好,并且提出了深化交流的会务机制;李迪华老师对于此次会议全程表示欣慰和鼓励,也希望来年更上一层楼,指出:博士生们应该多多的进行此类的交流,来年希望各位博士生都带自己的博士选题来。